返回

第四百八十五章 远东准盟友(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四百八十五章 远东准盟友(下) (第1/3页)

    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不存在无缘无故的恨。李汉曾经看过后世的史学家分析,意大利跟三国同盟之间的内部矛盾真正激化,还要从意大利挑起的意土战争跟随后引发的巴尔干危机谈起。

    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期间,意大利趁英、法、德三国互相倾轧,无暇他顾的时机,发动了旨在吞并的黎波里的意土战争,由于事先已经和俄国缔结了《拉冈尼基协定》,并得到了法国的谅解,而意大利本身就是德奥的同盟国,因此有恃无恐。9月29日,战争爆发,土耳其毫无抵抗能力,迅速战败,但就是不肯投降。

    土耳其在意土战争中的惨败暴露了其腐朽不堪的本质,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力量的结盟,随后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这场战争表面上是四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但其实背后渗透着列强插手的影子。塞尔维亚自巴尔干危机后,一宣把奥匈看作主要的敌人,俄国就对其暗地支持,力求使同盟以反对奥匈为主。以便自己未来夺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进一步占领阿尔巴尼亚,以取得向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保加利亚和希腊则主张以反对土耳其为主,以图夺取马其顿,分割巴尔干南部的土耳其属地。德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土耳其的特权(此时土耳其的亲英派已经下台,亲德派掌权),与奥匈一起竭力支持土耳其,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斗争目标。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既不愿意德奥势力在巴尔干扩张,也反对俄国借机夺取海峡,采取了两边拆台的方针。

    于是巴尔干四国同盟组建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在同盟军队的猛烈进攻下,土军节节败退。当时的德国为了打压盟友奥匈帝国的实力,选择了支持意大利扩张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甚至不惜恶了奥匈帝国,并且出卖了亲德派掌握下的土耳其的利益。此后,意大利跟奥匈帝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对路,一无所获的奥匈帝国对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表现的尤为警惕跟不安,因此在欧洲没少打压意大利的扩张。

    而与此同时,英法俄三国也加强了对意大利的拉拢。现在德国国内已经做出了拉拢土耳其跟保加利亚这两个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损失惨重的战败国加入‘同盟会’的决策,一向自认为欧罗巴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已经私下治下了威逼意大利让出一部分之前意土战争中从土耳其身上抢夺的利益,用于拉拢土耳其的决定。

    如果议案送到了意大利的决策者手上,无论对方愿不愿意,很显然三国同盟之间的关系又要出现一些裂痕了。

    三国同盟明明在诞生之初便存在严重性的根本分歧,前期表现最严重的莫过于德奥之间有关对德意志跟日耳曼主导地位的争夺以及意大利跟奥匈帝国有关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后期则又表现在奥匈帝国跟保加利亚王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意大利跟土耳其在近东跟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可没奈何谁让德皇死鸭子嘴硬死活不愿意输给他的沙皇表兄,更心高气傲对俾斯麦的‘三皇同盟’欲与否定,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