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刘协驾崩杨后垂帘 (第2/3页)
宏将他送到了道观里面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刘辩当然是健健康康的,只可惜刘辩从血统上來说,根本就不是他的儿子。
刘协呢?膝下只有一子,便是董贵妃的儿子刘冯,汉朝当朝太子。
一个继承人当然好,至少不必担心兄弟互相争斗,可问題也明显,一个就是孩子沒有竞争对手,不经过内斗的磨练,在缺乏对外战争的皇宫之中,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是那些老狐狸们的对手吗?
另一个就是最要命的,就是刘冯的体质并不好,前三岁还好,如今那体弱多病的体质已经完全凸显了起來,不止是朝臣,连他也担心这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早夭了,到时候,自己这一脉就算是绝后了。
如今伏后那边传來有了子嗣,刘协最终还是无奈选择了妥协,用自己本來就活不久的小命,换來一个可能中兴大汉的天子,这个赌博他觉得划得來。
时间匆匆,转眼就到了武昌七年冬。
吕布麾下果然强将如云,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完全占据了益州,刘璋还算识相,城破之前立即出城投降,所以刘协也沒有为难他,给了他一个汉昌郡王的封号,圈养在了长安城外的行宫之中混日子去了。
拿下了益州,刘协也算是慷慨,将益州世家子弟交换了一番安排到了益州的各个地方,也算是乡人治乡政策吧!至于不少寒门或者有点c才华的,则直接征辟到了中央任职。
多亏了他们,大汉朝堂的朝堂总算沒那么空虚了,三公九卿总算也完全凑齐,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大家上朝之后,面对的却是沒有皇帝的大殿。
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一个名叫司马懿的年轻人走了董承的路子,成功进入了朝堂之中。
当刘协听闻,这位司马懿居然以三千士卒,不仅诛杀了张贼麾下大将徐晃,还杀得來犯的魏军损失了三万多人之后,将司马懿召入了宫中,亲自和他聊了一个多时辰。
要不是最后医官说刘协必须休息了,否则聊天的时间或许会继续下去。
但从那一天开始,司马懿就得宠了,本來他是一个文官,但在刘协和吕布的协商下,将阎行调入地方担任大将,任命司马懿为司隶校尉,算是文武双方协商之后,第一次妥协的结果。
并非刘协不想给司马懿更高的职位,只是武官一方他能够争取的最高等级也就是司隶校尉了,而在武官系统里面,刚刚加入的司马懿资历太少,对大汉也沒有什么功劳,所以吕布自然不能随便就任命他担任一方大将。
不过这样也就不错了,有司马懿的制肘,刘协相信就算他死了,新皇权力交替的过程应该会很顺利,那些身居高位还想更进一步的权臣们,在做事之前估计也会考虑考虑司马懿的屠刀会不会朝着他们的头上落下。
司马懿还年轻,新皇即位之后,他也不过是壮年,到时候年轻人的棱角已经完全磨砺干净,变得成熟稳重了,再派去地方担任大将,甚至作为统兵主帅对张铭发起攻击,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了却了心事的刘协,就好像某个故事里面说的,那个等一颗樱花树开花足足等了五十年的老人,结果在樱花盛开的隔天就去世的情节一样,在一个安详的清晨,刘协安详的睡了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