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四章 谁寄锦书来 (第3/3页)
旭收养了项羽之,还加封为楚王,如此厚待,并且厚葬项羽。明明都是一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可是天下人却不这么看,成了收买人心的好手段。又有西楚国诸多将领出现发言,很容易放人相信。
越国完全站在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完全坑了汉国。现在可以这样说。越国是做了婊还立了牌坊,重要的是人家成功了。汉国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黄泥巴落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虽然没有多少实际利益上的损失。但是在道义上却是广受指责,对于汉国的形象和下一步的行动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而越国则是不费吹灰之力,名利双收,将楚地民心尽皆收复,还博得美名,得到天下颂扬,不经意间成为最大的赢家。
到了现在,刘邦算是完全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和尹旭结盟就是一件蠢事。在他眼里,尹旭比自己高尚不到哪去。只是人家做的滴水不漏,每次都将自己算计进来。对此刘邦是恼怒异常,却没有办法,这会只能是干着急。同时心中也生出一丝不满和疑惑,此事是张良一手主导的,难道这些问题,张良就事先就没有注意到吗?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张良知道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刘邦带回来淮水岸边的最新消息时,他已经预见到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没想到果然就出事了,毫无疑问。汉国有被算计了,而且算计的很惨。
张良处于一种深深的自责中,很多事情虽说是越国方面太狡诈,可实际上也是自己没有考虑周全,以至于越国落入现在的这样不利局面。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有时候也是多有掣肘,顾及了一边。疏忽了另一边,也是无可奈何。
张良长叹一声,微微闭上眼睛。事已至此,想要阻止已经不能,现在到底该怎么办才是事情关键。怎样才能将汉国的损失降到最低,才能消除此事带给汉国的不利影响……
同时张良也有些疑惑,为何越国的指责和说辞之中绝口不提韩信和彭越呢?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现在张良已经有些神经质的敏感,毕竟这些人都不是善主,因此绝对不能调运清新,一分一毫的线索都不能放过。尹旭做事情想来滴水不漏,此二人是否是有意而为之呢?让张良不得不慎重思考,小心应对了。
………………………………………………………………………………………
山南水北为阴,淮阴城就是因为在淮水以北而得名。
淮阴乃是齐王韩信的故乡,自从当年离开家乡奔前程之后,韩信就很少回过淮阴。还是在几年前, 彭城之战前想要回乡报恩和接走爱妻。
可惜那一次韩信扑空了,失望地离开了,也担忧了好多年。此番率军出征,来到淮水之畔,再次有了回故乡的机会。
韩信这是绝对的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当初是以汉军大元帅的身份回来,已经让人羡慕不已。而这一次则是以齐王的身份回来,裂土封王在这个时代是最大的荣耀。现在韩信成功了,当他回到淮阴的时候,得到了无数人的崇拜。
可是韩信心里并不痛快,身份的荣耀并未带给他太多的欢乐。毕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有些虚名就看的不是那么重了。何况他心里还有更为重要的人和事,此番回到淮阴故乡并不是炫耀自己有多么成功。
也许当年很在意,但是现在已经不怎么在乎了。他之所以回来,就是抱着一种侥幸,想要看看亲爱的香凝是否回来了?或者从这里是否能得到些许香凝和漂母的消息。至少来看看和香凝患难与共生活过的地方也好。不过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难免伤心!
回到故居,房舍已经破败不堪,显得已经很多年没有人居住了,香凝没有回来过,或许她不曾有机会回来。一想到这里,韩信心中就一阵阵刀割之痛,徒增一片伤心。
已经好几年了,多方寻找,可是一直未能有香凝和漂母的消息。虽然对不同的人选各有怀疑,可事实上并没有证据,因此完全无从下手。
韩信是个重情义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并未淡忘对香凝的情谊,反而这份感情和思念日渐的深沉了。这也是为何刘邦赐婚之时,他拒绝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缘故。
站在故居之前,很长时间,韩信都不愿意离开。脑海之中浮现出当年和香凝一起在这里渡过的快乐时光,一动不动,许久之后才是一声叹息。
离开吧!这里虽然是故乡,可是留给他太多的无奈,思念,担忧和叹息,留在这里似乎也没有多少必要了。到了这个地步,韩信已经心灰意冷了,想要离开这个伤心地。
可是就在韩信即将离开的时候,一个淮阴本地人跑了过来,交给一封帛书。看过帛书内容之后,韩信陡然间为之色变……(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