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第十四节 李白考杜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章第十四节 李白考杜甫 (第2/3页)

“陛下!侍郎李昂,才能和名望上自然足以胜任。  但是他曾经被进士李权言语侮辱,出任主考,恐怕进士们会有所担心呀!”安禄山当然不能让李昂如愿。

    虽然自己和李昂的关系也不错,但只要能为李白争取的,就还是得好好争取。

    “恩!安卿说的也有道理,朕相信李昂不会报复那些举子,但是那些举子会不会顾忌李昂,却实在难说。  这样好了,还是让另一个侍郎李白来出任这次的主考吧!”李隆基做了最后的决定。

    “陛下圣明!”安禄山赶忙称赞。

    他和李白的关系,其实大多数官员都知道。  但是礼部侍郎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实权官职,两家地关系,也没有引起其御史言官地过多指责。

    *****************************

    这一年,确实是丰收的一年。

    到了秋试正式开始地时候,大致的收成,就已经统计出来了。

    从安东送过来的优质高产作物,全都获得了丰收。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和安东那年一样,有粮食来不及收割的状况出现。

    家家户户仓库爆满,大量的粮食。  作物,被散乱地堆放在外面,有一些比较懒的人,甚至在看到这样的状况后,干脆让田地里的庄稼烂在那里,不再收割。

    这样的事情,很快就被各地的观察使。  作为地方政绩报告了上来。

    “陛下!臣以为,我朝虽然富庶。  但是还没到可以容忍庄稼烂在田地里的程度,现在百姓愚昧,竟然如此奢侈妄为,实在应该严惩!”安禄山这个宰相,听说此事后,立刻表示强烈反对。

    当然,观察使奏报地可能有点夸张。  中国老百姓历来勤俭,估计很有可能,仅仅是将粮食放在田地,准备蓄养牲畜而已。

    “呵呵!安相,每朝每代的盛世,都会出现铜钱烂绳、粟谷出虫地状况。  如今百姓任由谷物糜烂在田地里,正好是说明了我朝在吾皇陛下的治理下,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这都是陛下和安相你这位献粮种者的功劳。  百姓也是没功夫收割。  没地方储存,要不然也肯定也不会这么做,所以这事情不责怪百姓。  ”李林甫笑着反对。

    连吹带捧,把李隆基和安禄山说的好不舒服。

    “不错!哈哈哈!李卿说得不错!如今天下这么丰产,可全都是安卿引进粮种的功劳呀。  至于百姓,让他们多养一点家禽家畜之类。  减少粮食储量就行。  反正是丰收,浪费一点点粮食,不必太过多追究。  ”李隆基脸上满是笑意。

    前几年还在讲究节俭,但是随着长时间的繁盛,他已经变得非常奢侈。  不但自己无节制,对臣下地要求也非常不严格。

    大唐本来就处于真正的盛世,根本不缺一点粮草,各地粮仓,也全都藏满了粮食。  然而老百姓能多种一点,还是想多种一点。  随着中原分流了大量人口到安东。  突厥等地,中原人均土地面积。  更加的巨大。  当安东的粮种过来时,大量的玉米番薯之类的高产作物,都被大面积种了下去。  人均耕地几十亩的地方,会获得丰收,并不仅仅是各种巧合的结果。  这么多地土地,这么高产的粮种,加上风调雨顺,不丰收才怪。

    “这个勤俭之风,还是要讲究的,朝廷不应该鼓励这么奢侈浪费!”张九龄看到李隆基已经表态,还是补充了一句。

    “恩!这件事情就这样吧,不必过多追究了。  今日朕又命人排了一曲歌舞,名字就叫《平突厥舞》,众爱卿有没有兴趣陪朕一块儿去看看呀?”李隆基笑着提出了邀请。

    在朝议的时候,说朝议后的娱乐安排,李隆基也实在算是不守礼制。  不过大臣们并没有人不同意,反正现在的地确确是盛世,放松一下也没什么。  还是李林甫那句话说的好,“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百官只要顺着皇帝就行。  就算安禄山和张九龄等人,还在勤恳的工作,但多少会受这样的态度影响。

    跟在一群兴奋的群臣后面,安禄山和张九龄缓缓的走在后头。

    “张相!如今大唐盛世,朝廷群臣、天下百姓只忙着享受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