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节 勾心和斗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节 勾心和斗角 (第2/3页)

招,立刻有了领会。光凭记忆中的数据,在廷议中肯定不能有效的驳倒对手,安禄山这样直接提供书面材料,确实非常有用。

    在今天以后,各个大臣都开始喜欢往藏书馆跑,甚至让朝廷设在那儿的印刷车间经常忙不过来。大唐朝廷,也逐渐开始由口头商讨型办公,转变为文件处理型办公,政务的处理效率提高了不少。不过有个缺点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文库资料。在几年后,朝廷不得不再次出资盖起了一座专门的档案馆,并且把藏书馆中的官员用藏书,全都移到档案馆中,专门供官员查阅。这是后话,略过不提。

    安禄山的资料一出,那些还没适应这种方式的大唐朝臣,立刻意见大消,基本赞成政府强制迁徙也一定要迁的观点。

    “两位宰相!如今朝廷各方面的物资状况如何,能否支持直接大规模迁徙百姓?”李隆基翻了翻手上的文书,封面上写的是《开元十九年关于移民开垦安东的建议》。

    “陛下!去岁为准备对渤海的战事,河北河南各道出了不少钱粮物资,今年恐怕不能大量调拨了!若是从其他地方调运,恐怕会错过了春耕。所以今年行动,还有点困难!”裴光庭出奏道。

    “王毛仲一党向来把持内外闲厩监,如今王党刚贬,内外闲厩监混乱不堪,想要抽调朝廷的耕牛,恐怕还要几个月时间,是否可以鼓励民间采买耕牛!”萧嵩微带尴尬的启奏。

    听到萧嵩的话,安禄山微微一愣,想不到这个素来和自己很好的家伙,也会在这个时候使难。耕牛的问题没法解决,那些流民是肯定不会前去安东的。就算土地再肥沃,用双手耕种,也产不出多少的粮食来。

    “没有耕牛,没有物资,现在迁徙了百姓如何安置?我大唐何时如此空虚了?或者是宰相无能调拨物资?”李隆基脸色一变,口气立刻严厉了几分。

    二十年太平天子的威严可不是说说的,他这一发怒,底下的群臣立刻把头低了几分。

    “陛下!官员方面绝对没问题!去年大比新取举子,以及岁末铨选的绩优官吏,约有百余人可供选择!”吏部侍郎李林甫代表吏部发表了意见。

    很明显,李隆基已经非常中意由官府出面,强行迁徙百姓前往安东屯田开垦,李林甫怎么能不出来支持一下。

    “陛下!虽然河北河南缺乏粮草物资,但户部府库钱粮充足,渤海战事没耗费国库多少钱粮。二十年的盛世,国库非常充足,就算是预支一下,也能保证明年的用度!”户部侍郎裴耀卿也对此事表示了支持。

    他说的国库,和裴光庭说的地方府库其实是同一个系统,都是国家的物资仓库。但是他的这个是建在长安郊区和成里的中央府库,裴光庭说的,则朝廷建在地方的国家仓库。一般情况下,从那儿移民,就从那个地方的国家仓库中出钱粮,很少从中央府库中远远调拨过去。

    “恩!钱粮问题没了,那耕牛如何解决?”李隆基询问群臣。

    不管怎么样,没有牲畜耕地,肯定还是不行的。

    “陛下!其实并不一定要用耕牛耕地,还可以用其他牲畜代替!”安禄山看到群臣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得用一个勉强可以解决的主意。

    “哦!安卿有何办法?”

    “当日我大唐和渤海一战,各自动用了数万战马,战后光是伤残的马匹,就多达数千,其中轻伤良种者,大都交付育种,劣种者,惟剩杀售一途。如今既然缺耕牛,不如让伤马代耕牛,虽然数量尤嫌不足,但缺额有限。而且微臣清剿渤海各州时,曾经缴获了不少驽马驮马,挑选其中劣种,也可暂时耕地!”这样的马总数不会太多,安禄山也不能肯定够不够用。

    “安将军好大方!”裴光庭笑着摇摇头。

    用马来耕地,这已经是高宗时代的事了。那时候全国光战马就有十几万匹,其他各种马无数,市场上一缣易一马,价格便宜的不得了。经过多次战乱,就算王毛仲养马有功,让朝廷各马厩中蓄马达到几十万匹,但里面也大多是齿龄很小的半大马驹,合格战马仅有几万。让马来耕地,确实有点奢侈。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