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节 平定渤海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七节 平定渤海国 (第2/3页)

该随自己回京。把扶余、长岭、鸭渌,南海四府划入安东都护治下,让田守义镇守;让赵含章带了两万骑兵出击可突于,硬是不给安禄山任务。

    虽然朝中有人,自己也不怕得不到封赏。但最好还是不要把自己调离北方,营州可以由安家在地下治理,但一旦自己离得过于远了,还是很容易出问题。何况也不想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渤海地方,就这么让给别人来管,就算自己管不上,也的是自己人来代理才行。所以到了京师后,一定要想方设法搞回来。

    “安将军!这一战可多亏了你呀!”

    安禄山正在沉思,他上首的御史大夫、行军副元帅李朝隐突然对安禄山笑着恭维了一句。

    “不敢!不敢!这都是朝廷之力,众将之功,安禄山只不过是在旁边帮衬了一把罢了!”安禄山笑着谦虚道。

    “安将军谦虚了,如果不是你那个火炮,恐怕大军的伤亡至少要翻两翻呢!”李朝隐的脸色又恢复了一脸的方正。

    看到这样的表情,安禄山面上的笑容也收敛了不少。

    “将军这次入京,如果不出意外,定然官授三品,出镇一方,到时将军可就是和李某平级的大臣了!”李朝隐真诚的道。

    的确,不管安禄山能封什么官,他这次攻取渤海中立下的奇功,足以让他位列当今朝廷的大将行列。只要能再单独带兵完成一次大战,就可以跨入名将行列。

    “李大夫是朝廷肱股之臣,安禄山不过是一个冒领军功的小子罢了,怎么敢和李大夫相提并论!”

    “呵呵,安将军在朝中应该有不少援引吧?”

    “这,大夫这话是从和说起?”安禄山面色一正。

    朝廷最忌讳结党,这些御史更喜欢没事找事,自己可不能还没升官就先降官了。

    “安将军莫误会!只不过是老夫看你才智高绝,行事有度,只要忠于朝廷,将来前途定然不可限量。不过老夫出京的时候,就知道京中现在并不安份,最近听说宫中曾经有密信传出,送到渤海大军之中。希望安将军能够把握好人臣本分,莫要太过参与其中呀!呵呵!安将军也不必多想,老夫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你这样前途无量的大将,最好不要太参与那些东西,有些事情,可是连我这样的老臣也害怕呀!”李朝隐低声的说完几句,就不再说话,自顾自的开始饮酒。

    安禄山的脸色没有丝毫变化,内心却翻滚了好久。

    很显然,这个李朝隐肯定是注意到了后宫武惠妃传信联络自己的事情,只是最近自己并没接到宫中的信件呀?不过李朝隐话中的意思,好像也是没有完全的把握,仅仅是暗示这封信应该在自己手中。也许是李朝隐猜测错了,将宫中送给其他人的信件,误当成送给自己的了!不过那信有会送给谁呢?

    朝廷对于后宫嫔妃的要求很严格,肯定不准随便结交外臣。看来李朝隐自己也没把握,要不然决不会放过自己。到是他最后奉劝自己不要参与宫廷斗争的建议,让安禄山觉得很有意思。

    他也知道,在忠王李浚带兵出征前,武惠妃就再次对太子的位子动起了心思。如果现在有要求自己进京帮助的信件传来,安禄山不会觉得丝毫奇怪。

    酒宴就在安禄山的疑惑中,在李浚和其他官将的兴奋中结束。

    回到自己帐中,安禄山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安怀秀。

    接过安怀秀递来的字条,上面的内容也不出安禄山意外。

    李隆基的结发妻子是出身士族的王氏,她在几年前已经被废,并且神秘的病死。王氏收养了杨贵嫔的儿子李浚(亨),她自己却始终没有生育儿女。

    李隆基当年准备册立太子时有三个人选,刘华妃生庶长子李琮,赵丽妃生次子李瑛,王皇后收养的李浚(亨)是第三子。奇怪的是李隆基立太子的时候,既不立长子,也不立皇后养子,偏偏立了个次子,名不正言不顺。再往后,李隆基又给武惠妃所生的皇九子起了个“嗣一”的名字,寓意他觉得这是自己所有孩子中最好的、当之无愧的第一宠儿。如果这个男孩长大了,很可能会被李隆基直接立为太子,很可惜,他早早就夭折了。

    但眼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清(瑁)即将长大成人,武惠妃又动起了夺太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