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3/3页)
经书的字从头至尾对应之后,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有第二种含义,只需找到一句话中每一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位置,再在道德经中摘出即可。我记得童年时,我们父女常常以这样的方式聊天作乐,说着只有我们父女才知道的秘密,连母亲都不得而知。未曾想有一天,这样一个儿时作乐的法子,却成了我和父亲连接宫内外的手段,比如那晚父亲告知:右相以鸩酒谋之,桢涉险,意决。
接下来的桥段未有新鲜,只不过当乔装打扮的李桢暗随回招大军到达汴京城外之时,所有人,包括王显之和苏焕文在内,都以为他仍在精心布置的严密监控下,养病蜀城。当布置好的兵马伏在玄武门外将东宫人马截住的时候,对手仍然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殊死决斗。
要办到这一点,其实也没什么难做的。间人无非为利或为恩,若为恩而作间者则要难办许多,所幸右相善用利诱,李桢在查出间者之后,只用加上一条,便可将间者为我所用,那便是:威逼,利诱。
以李桢所有的兵力来看,胜算并不是没有,只是苏焕文所领禁卫军和宿卫军实在重要,如若为太子所用,则凶险无比。虽然深知苏焕文为人刚正甚至迂腐,但是这一局谋划中一处涉险将危及全身,所以除以长公主为人质牵制苏焕文之外,别无他法。庄贵妃如何聪慧,她一早就明白了我的意图,只不过聪颖如她既让我成事又不愿牵连其中,此地无银的让我假传懿旨。啼笑皆非也罢,从她的角度讲,也无甚不妥。在这皇宫之中,能让别人背的黑锅,就断无自己揽上身的必要,即便是至亲。换而言之,这宫中,哪一个和哪一个又不是亲人呢?越亲密就越凶险。
不过有些事情你知道结果,却永远不知道确实的真相是什么。
比如说我从不知道李桢是否一开始就决意要杀掉太子,他的长兄。还是和太子埋伏在玄武门的军队正面交锋时错手而为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那就是头领的首级被李桢挂在马上这一幕很快让东宫人马溃不成军。内廷总管常玉昆曾领着禁军一百死士拼死一搏,当杀至马前看见太子头颅的那一刻,也便自断手臂,丢下剑立之而曰:“这也算对得起太子殿下了。”
再比如说我也竟不知道为何皇上就一纸诏书逊位于李桢。逼宫始末我只知道李桢意在太子之位,但是事发之时,皇上,或许该称他为太上皇,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傅彦朗得命入宫担任警卫,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太上皇所在的船上时,据说他曾要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晋王的处置,当他得知京中宿卫军禁卫军已经听命于李桢之时,便一言不发,凝神而坐。当晚在乾元殿内召见李桢,他们究竟说了什么,谁也无从知晓,只是天甫亮,江山便易了主。不久之后,太上皇和庄太后一起主持了李桢的登基大典。
那一天,王皇后,吊死在中宫,至死不愿离开那片属于她的宫殿。
这一切,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其实什么也不知道,只是从宫女太监零零碎碎只字片语中拼凑而得的经过,在心中与自己所知的部分衔接起来,拼成了一幅宫变的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