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幕 潜艇和驱逐舰 (第2/3页)
验,因发生爆炸而终止)。
后来,日方研究人员最终以先以纯度50%的氧气点火,然后逐步提高含氧量的办法攻克了难关,最终造出了长矛鱼雷。
鱼雷从前到后主要分成战雷头、燃料室,动力及控制设备三大部分。燃料室的前大半是氧气容器,超过雷体总长的三分之一。氧气容器后面是煤油容器。最重要的是在燃料室和动力设备之间有一个约400毫升的气体容器,改一,改二型里面储存的是空气,而改三型储存的是********。在鱼雷发射时,氧气先进入这个气体容器混合后再进入燃烧室,与经燃料分离器雾化的煤油混合燃烧。也就是说,起初氧气浓度不高,逐渐完全实现纯氧燃烧。
鱼雷的燃烧室使用海水冷却。鱼雷入水后,工作泵开始运作,海水喷到燃烧室壁,迅速汽化。这些水蒸气与燃烧后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混合,交替进入两台活塞式汽缸驱动,最后被排入海水,因为燃烧产物完全溶于水,因此没有航迹。
但是就拿长矛鱼雷本身来说,实际的战果也很难让人有丝毫满意,由于片面追求技术上的革新,这种武器并不象日本许多资料所言的那样神,而是问题重重。作为世界唯一投入实战的舰用氧气鱼雷,其本身的不安全多次导致军舰在轻伤的情况下的重大伤亡和损失。而且战雷头过于敏感的问题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1942年2月27日到3月1日,在进攻荷属东印度的战斗中,重巡洋舰和水雷战队的军舰发射了超过100枚氧气鱼雷,有三分之一自爆。此后对引信做了钝化处理,但是在同年11月14日发生的第二次瓜岛夜战中,2艘重巡洋舰发射的l6枚鱼雷中有3枚在发射后自爆,5枚命中弹在战后也被证实为自爆,自爆的比例达到了50%!还好只是50%,而且全部都爆炸了,至少比美国人那边战争初期有时候射出去的鱼雷100%不爆炸好一点……
雷头过于敏感的问题倒还容易解决,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