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战斗 (第3/3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陷入沉寂当中的时候,曼施坦因也曾经受到过中国政斧的邀请前往中国去,进行一些军事上的交流。
当然,那个时候的曼施坦因还不是特别的出名。
施坦因出生于柏林,刚出生时,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文斯基。是普鲁士贵族、炮兵上将、爱德华?冯?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个孩子。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埃里希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和步兵上将乔治?冯?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这对夫妇很不幸没有子嗣,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埃里希刚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给老曼施坦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仅仅其父是普鲁士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他和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近亲。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6年时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zufu?)。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1913年10月他进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也叫战争学院或战争大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西线(比利时/法国1916:进攻凡尔登,1917/18:香槟区)和东线(1915:波兰北部,1915/16:塞尔维亚,1917:爱沙尼亚)都服役过。1914年11月曼施坦因在波兰受重伤,1915年重返部队,升为上尉并以参谋军官的身份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1918年他以参谋人员的身份志愿参加布莱斯劳的“前线自卫军”(frontierdefenceforce)并服役到1919年。
1920年,曼斯坦和一个西里西亚地主的女儿,尤塔?西贝丽结婚,婚姻一直维持到1966年她去世时为止。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名叫吉赛拉,两个儿子,长子吉罗生于1922年12月31曰,1942年10月29曰死于东线的北方战场,次子名叫吕迪格。
曼施坦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1920年代,他参与了创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共和国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1920年他被提升为连长,1922年提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并且在参谋本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
也就是那个时候,曼施坦因收到了严光的邀请信。
对曼施坦因等德国将领,严光也算是久仰大名了,所以在一战后严光不但邀请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同时也邀请了不少的军事家来。
说到底,严光毕竟只是一个半吊子的军迷,虽然知道后世的很多军事名词,也懂得很多东西,但毕竟只是一个外行人,顶多是知道很多,能够冒充一下先知的外行人。
何况技术归技术,打仗却不只是技术上的事,所以严光也希望中德两国能够多多的交流。
当然,如果说能够留下几个历史上也是名声极高的将领,那就更好了。
只可惜,无论是曼施坦因还是古德里安,或者是隆美尔等人,虽然在中国住的的确不错,也和不少的中[***]人有了很深厚的友谊,但是
无论严光怎么邀请,人家就是想回德国。
而严光也不可能强留他们、、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目送着他们离开中国。
不过就算这样,这些德国人也对中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因此,当曼施坦因得知最终还是要和中国发生冲突的时候,心里还是黯然了一下。
也就是曼施坦因黯然的时候,德军阵地上也响起了炮火声。
虽说可能不如德国,但是在坦克工业上苏联也称得上是相当发达了,毕竟在二战当中坦克一般都是以苏式德式为主,就连美式的都要为这两个品种让步。
再加上俄国粗放的军事生产技术,使得俄国有着相当数量的坦克。
因此在德军当中,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88mm火炮,这种既能够防空也能够反坦克的高平两用火炮。
“轰轰轰轰轰轰轰!!!”
和一般口径的高射炮不同,88mm高射炮完全能够威胁到h-3轰炸机的安全,再加上德国人本身过硬的军事技术,因此轰炸机群才刚刚飞抵德国人的上空,就已经有几架轰炸机被打了下来
“!!!”
也就是这个时候,轰炸机们也打开了自己肌腹上的弹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