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零五章 担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零五章 担心 (第2/3页)

人点了点头,用一种我早就料到了的语气道。

    这么说的时候,他还顺便用手里的工具紧了紧流水线上的拖拉机。

    没错,赚到大钱…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工业蓬勃发展,汽车业自然也在这其中。在十年的时间里,除了严光开办的几家汽车公司外,全国范围内至少还出现了十多家汽车公司。

    只不过和严光的几家公司不同,这十几家汽车公司并没有大笔的资金支持,所以发展并不是很顺利——————至少在产能和品牌上无法相比,别的不提,单凭严光在国内的威望和地位,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慕名购买他旗下公司生产的汽车。

    更何况严光本人也已经到了一种穷的只剩下钱的地步,自然更不会吝啬于对旗下的公司进行投资。

    因此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上,严光旗下的几家汽车公司都绝对是国内外领先的品牌,因此不单是在国内,甚至在国外也曾经出口国不少的汽车,至少目前曰本三分之一的汽车都是中国产的,另外三分之一则是由23年登陆曰本的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占据,最后的三分之一才是由曰本本土的东京汽车制造厂,三菱,快进,白杨和实用公司汽车工厂占据…

    (历史上福特是24年登陆曰本,通用则是26年登陆曰本,这里进行了一点变更,另外历史上曰本的保护措施大概是在1936年开始的,当时曰本政斧和军部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产业,颁布了《汽车制造事业法》下令禁止进口汽车零件和车体。)

    在几家汽车企业已经几乎占据汽车市场,并且已经开始向国外进军的情况下,国内的十多家民企就只能和其他国外的汽车企业一起,瓜分这几家汽车企业吃剩下的汤汤水水——————这还是由于当时的国人有着很强的乡土观念,因此不少的士绅和企业家购车时首选的都是家乡汽车品牌的缘故。

    再加上这时中国国内的一般农民顶多也就有个几亩地,多一些的也不过是十多亩,根本就没有使用拖拉机的概念。会购买拖拉机的,都是比较开明的地主,而这样的地主在国内实在是太少了。

    因此虽然不能说这些企业没有发展,但是和严光旗下的几家企业相比,难免有种营养不良的感觉。

    毕竟严光旗下的几家汽车公司已经遍布全国,并且开始向着海外迈进,而这些民营汽车企业却限于资金的问题,仅仅只能局限在一省一地…

    换句话说这些汽车企业的发展完全限于自己所在的省份,如果这个省份发展的好了,那么限于乡土情分,这个省份里的士绅和商人自然会照顾这个自己家乡的汽车企业,可如果哪天这个省份的经济不好了…

    当然,这些企业的老板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一切,可是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就算他们想改变也是有心无力…

    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条新的政策出现了…

    ——————————

    “国社政斧即曰起宣布,将向国内各大汽车企业订购总量为三十万辆的拖拉机,用于开发哈萨克等省份…”

    天知道当那些汽车企业的老板看到报纸上的这一头条后,究竟都激动成了什么样子。当然在激动过后他们也开始顾虑了起来,因为他们在担心政斧会不会将这三十万辆拖拉机的订单全部交给严光旗下的几家公司——————虽然严光从没有想过替自己旗下的企业谋取不合理的利益,但是考虑到严光本人的身份,哪怕严光并没有什么想法,但是地方上的官员在严光旗下的公司和民营公司发生冲突后,还是偏向于严光旗下的几家公司,而这也是一件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些民营企业老板的顾虑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好在没过多久,一些官员就已经找上门来,并且对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产能进行了调查,并且针对调查,给予了相对应的订单。

    在调查结束后,才根据调查的结果给予应有的订单数量。

    通常来讲这些订单都是以万来计算的,不过极个别的情况下,也会用千这个单位来计算。

    不过哪怕是一千辆也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那已经是价值几十万的生意了。当然,一千辆也绝对不是一个大数字,因为福特的t型车在第一年就生产了一万多辆,而到1927年停产的时候,福特单是t型车就生产了一千五百万辆…

    中国的人口不少,至少是美国的几倍。

    然而万事就怕一个人均,再加上中国的经济本身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中国汽车依然是一种新鲜玩意。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的进步飞速,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也不过只有三百余万的私有机动车,算上海外市场全国的机动车产量也不过四百多万。虽然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着,但是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很大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不管怎么说,三十万辆拖拉机始终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对中国汽车业和其他产业的刺激姓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