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百七十七章 你们连畜生也不如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五百七十七章 你们连畜生也不如了 (第3/3页)

军心,等我们彻底打败你之后,我们自然会入主中原做中原的主人”

    看到刘谦讲完,一些懂得汉语的鲜卑人把刘谦的意思讲给身边鲜卑人之后,很多鲜卑人都露出了向往之色,和连心中害怕了。

    由于草原体制决定,草原上不可能设立很多常备军,也养不起很多常备军,很多来此作战的骑兵都是亦农亦兵的牧民。这些牧民是草原上最基层的阶级,他们可不会向贵族阶级那样拥有很多好处,反而还得将他们一年劳苦所得献给贵族享用。

    因此,这些在草原上受到剥削最重的普通牧民,他们对于谁领导他们一般没有任何意见,只要谁的刀剑锋利兵马良多,他们就臣服在谁的脚下向领主纳贡换取领主武力保护。这些基层牧民虽然祖辈都没有到过中原,可是中原来到的商人和很多贵族都被中原形容的如何如何美好,这让他们都对中原充满了向往之心。

    原来,尽管他们都非常向往去中原生活,可是他们同时也知道中原汉人根本看不起他们这些贱民,他们一到中原不是被贩卖成奴隶就是会被汉人的刀剑杀死。现在不同了,刘谦这么大的人物给了他们去向中原的机会,让他们从此变成汉人,而且只是要求他们不捣乱就行,这就难怪他们心热了。

    为此,还算了解普通鲜卑骑兵的胡赤儿立刻提醒和连,和连望着手下很多士兵脸上露出的向往之情,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妙,这就迫使和连马上露出狰狞面目,决定放弃论战开始战争。

    “哈哈哈哈辩论不过就露出真实嘴脸了也好本将军也乐于一战定胜负不过,在最后本将军还有几句话对众位鲜卑兄弟说清楚,你们只要愿意到汉地生活的,本将军这里的大门永远对你们敞开请相信本将军的诚意就像你们手下的羊群”

    刘谦见打击鲜卑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也知道所有事情终归还是要通过战争解决,于是在羞辱了和连之后,还不忘又使劲煽动一番鲜卑人,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刘谦还用上了最近刚学会的鲜卑人谚语。

    不久后,鲜卑西部吐坦军主带领五千骑兵出面邀战,刘谦让颜良文丑率领五千重骑兵出面对战,出站时刘谦下令不得动用连弩,颜良文丑尽管有些疑惑最后还是同意了。

    双方大军共同向后后退两百步,两军中间就露出了一个宽约六百步的战场,至于这个战场的长度,因为两军是南北对峙,东西长度足有数里,这么大的地方足够一万人马捉对厮杀了。

    两支人马没有交战之前,鲜卑人按照惯例使用了战前抛射,而颜良部的汉军也以强弓和很小一部分强弩压制鲜卑人冲锋势头。由于汉军重骑兵人人配备有圆盾和瘊子甲,故而汉军损失极小,不过因为刘谦军近来用惯了连弩,猛然改变城弓箭和射击精度偏低的强弩,他们对鲜卑人的杀伤也不是很大,总之,两军交战前鲜卑的伤亡要大于刘谦军。

    等两军正式交手之后,由于刘谦让颜良文丑依仗瘊子甲伤亡不大的优势,对鲜卑人放水,结果两军纠缠不清,一直反复冲锋了十几个回合,交换了十几次场地,直到最后两军战马疲惫不能再战,这才停止了这次试探交锋。

    汉军铠甲精良,杀伤力相对较大,但中后期移动相对缓慢。鲜卑人大多都是破旧的皮甲,一些骑兵甚至连皮甲也不完整,武器大多都是老式武器,对于拥有铠甲防护的刘谦军伤害效果很小,不过中后期他们移动速度很快,汉军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故而整个战斗汉军只有在前期取得一些战果,后期几乎没有什么斩获。这样一来,交战情况基本上和交战前差不多,汉军两次都取得了微弱的优势,射杀斩杀匈奴四百多人。而汉军也在靠近本阵的时候,佯装被鲜卑人击中而摔落下马一百多人,致使汉军微胜于鲜卑。

    两军取得这样的战果,两军各自都很满意。

    刘谦很满意,无非是满意颜良文丑率领的五千人表演逼真,成功欺骗了鲜卑人,这样他就为随后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获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至于两军杀伤人数较少的问题,刘谦早就吩咐了颜良文丑,让他们灵活掌握其中的尺度,鲜卑人如果特别强悍,那么不妨对他们下狠手,大不了多安排一些阵亡人数就是了。如果敌人反应不激烈,他们放水力度也得相应增大。

    和连也很满意这场试探。其实刘谦了解得不错,熟悉草原战斗形式的和连知道,在草原作战,如果一支军队伤亡超过了三成,那么这支军队不是溃散就是向战胜者投降,很少会发生汉人之间那种死亡率超高的血腥战斗。

    当然,也只有在国家特别强盛,民间尚武之风特别盛兴的时候,军队的战斗力才会极强,才能在减员较大情况下依然有战斗下去的战力。在古代,秦汉时期军队战斗力已经属于古代的巅峰了,那时候的正规军队能打硬仗,比如霍去病远征匈奴时,军队伤损率超过了七成,可是霍去病依然勇往直前,最后成功奇袭了匈奴王庭,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朝代中是很少看到的。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天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