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均田制 (第2/3页)
而若是改种粟(xiǎo米),上等良田也就一百石左右,中等只有五十石,下等田更是只有二十八石;如果改种豆,那就更少了,大约亩产只有十六石左右。只不过豆的种植周期比较短,紧凑点一年可以收三次。然这么比较下来,的确是种冬xiǎo麦产量比较高,而且也方便打理,最起码冬天那段时间就不用太理会。除此之外,冬xiǎo麦是chūn夏之jiāo收成,那收成之后,还可以补种一次的豆,到秋天收成,随后再种冬xiǎo麦。如此一来,却是将土地一年四季都用上了,收成也够多。
之前曹cào治下之地因为时间上不够巧合,错过了宿麦的播种时间,如此只能种植其他作物。现在时机合适,韩浩自然抓紧这个机会,种植这种在这时代而言最为高产的作物了。
曹cào倒是略知宿麦一事,因而听到之后大喜道:“此事元嗣当记一功”
韩浩连忙拱手称谢,只不过很快,他就话锋一转,说道:“主公,兖州和新归附之地,由于百姓久经战luàn,食不果腹,因而屯田制推行顺利。而在徐州,却是截然相反,百姓对于屯田多有抵触,因而徐州的民屯难以开展。孝先(máo玠字)想尽办法,也没能招到太多的屯民,而一旦用强,屯民们又大多逃跑。现在徐州百姓因为屯田一事,已颇有怨言,而刘备听闻此事后,在治下推行不少宽政,彭城国和东海郡多有百姓逃到刘备治下,主公不可不察”
韩浩此言一出,厅中众文士尽皆皱眉,而曹植,也是心中一凛,暗道:“对屯田制的抵触,竟然来得这么快?”而当曹植仔细一想,却发现此事的源头,竟然是自己
若按照历史的正常发展,此时的徐州应该全部都在刘备手上,而因为历史上曹cào对徐州的大肆屠戮,让徐州十室九空。现在有曹植的介入,曹cào没能屠徐州,相反曹cào占了一个半的郡国。如此一来,倒是让曹cào和刘备在实力上大约保持了如历史上一般,算是找回了平衡点。
只不过另外一方面,曹cào没有对徐州进行大肆屠戮又有新的发展。由于没有大开杀戒,所以徐州的世家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曹军入徐州时也是秋毫无犯,因此徐州百姓此时的生活条件虽然没有陶谦大治时候好,但也没有降低太多。
因为曹cào实力强大,加上曹植的缘故让其在士林的威望提升了许多,使得徐州的世家不敢造次。然而百姓生活质量没有降低,这个看起来很xiǎo而且对曹cào有利的问题,却是严重影响到屯田制的推行。
前文也说过,屯田制只能保证百姓温饱,而且对百姓进行军事化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在饱受战luàn,破坏得十室九空,百姓能吃也不能保证的兖州,自然受到支持。然而一旦换到徐州这种富庶的州郡,百姓就抵触了。施行屯田制之后他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差,缘何百姓要支持?
历史上曹cào没有看到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是看到了,但想不出解决之法。现在由于曹植的缘故,屯田制的缺点提前暴lù。而且徐州之重要xìng不言而喻,这却是bī着曹cào一定要去改。
这边曹cào听完韩浩一言,却是一脸凝重,沉默了良久之后才问众人道:“汝等可有解决之法?”
众谋士闻言,却是面面相俱,最终都将目光集中到荀彧的身上。荀彧见到,却是苦笑道:“主公,孝先日前派人送来书信,请主公在徐州罢屯田。”
曹cào眉头一拧,沉声问道:“事情已经严重到这等地步?”
荀彧轻叹了口气道:“群情汹涌,若不罢屯田,恐怕主公于徐州会民心尽失”
曹cào神色不变,问道:“若罢屯田,那该行何法?”
荀彧皱眉不答,那边韩浩却是说道:“恐怕只能复行授田之法。”
曹cào闻言,脸容一肃,轻哼一声道:“复行授田,不就是要本将把田地都送与世家大族之手?本将岂不是又要受他们掣肘,而且汝谁敢保证,他们日后不会反?”说到最后,曹cào目光凌厉地盯着韩浩。
韩浩被曹cào这么一瞪,不敢与之对视,他是屯田制的提出者,很清楚这屯田制推行的目的。现在曹cào这么一问,他当然不敢保证了,故此闭嘴不言。
不仅是韩浩,下面众谋士被曹cào那凌厉的目光一扫,所有人都低下了头。只见曹cào以指骨敲了敲案桌,沉yín了一下,凝声说道:“文若,回复孝先,本将不管他用什么办法,徐州一定要推行屯田制若推行不了,让他提头来见吧”说完,曹cào身上暴虐之气尽显。
就在荀彧刚要答允之时,下面有一把声音忽然大声说道:“父亲不可”
曹cào闻言,猛然抬头用那凌厉的目光望了过去,身上那暴虐的气息也瞬间锁定了发言之人。定睛一看,发现说话的正是曹昂。
见到是曹昂,曹cào的气势挫了一下,皱眉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