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恨别 (第2/3页)
的事情,曹***甚至都不用想,也不用动问,便知道是他的儿子,曹丕所为。
对于曹丕收纳了司马懿,吴质等人为幕的事情,曹***也是心知肚明的,毕竟尽管曹丕如此,可是他收纳的这些个人对于朝廷,尤其是对曹***本人的忠心和曹丕之间的轻重还是分的清的。若非如此,想来曹丕自己的日子也就到了极限了。
曹***对于这几个儿子,目下看来,还很是满意的,曹丕自是行事稳重,甚少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既不显得有什么过于聪明仁爱的地方,却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于曹植和曹彰两个,却是一文一武,各自争雄。至于已经行过了冠礼,也被封了朱虚侯的小儿子,曹冲,曹***自是更为喜欢,若非如此,当初为曹冲选择封地的时候,他也不会选择朱虚这个地界。
自是希望曹冲能够像汉初之时的,朱虚侯刘章一样能够将来在曹氏有为难的时候,辅助曹廷,安定曹氏一门的荣华富贵。
这些年的教化,到如今这几个儿子却也能够在曹***的身边帮上手了,不过随着他们年龄的长成,不可避免的,曹***也开始了对于他们的前程有了忧思,毕竟他们的前程,却是和曹氏的富贵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曹***已经建立了这么大的事业,即便是再进一步,也不过是反掌之间的事情,这个情况下,曹***自然要更为谨慎的去区处的。
不过在这些事情之前,曹***却是还有更为烦恼的事情。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於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画,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定。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
“昔袁绍侵入郊甸,战於官渡。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听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此彧睹胜败之机,不世出也。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於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
“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可惜,为何卿不能如子房之旧事,与孤善始善终呢!”
曹丕自是将他对于之前曹***的吩咐,自己以及和司马懿还有吴质等人商议的应对之策,将之细细的写给了曹***,静等着他的父亲的裁决。对于这份应对之策,其中自然是以吴质出力最大,而司马懿及陈群两个人,却是要为之沉默多时。
作为曹丕,当然能够体会到司马懿的心思,他当然对于父相所顾及的那份情谊,他作为后辈,尽管没有机会能够和曹***以及那位一同经历那些当年的旧事,然而道听途说,耳闻目睹,终究知道那位先生与曹***的关系,那时候所谓君臣知遇,彼此相得,可为百年以来罕有之事。
然而不管是谁人,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