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二) (第3/3页)

至湖广、江淮、山东、河南等地,自然这棉麻丝需求之地便会四处分散。而且湖广、江淮、江 东、河南有长江、淮河、黄河水路之便,货品出产后可顺流而下,汇集几地便可贩卖。还是内阁那边思路不广啊。”

    听到刘浩然提及内阁施政问题,李道君接着说道:“陛下,最近内阁出台几项措施,依臣之见都有些问题。正如陛下所言,工农矛盾出在分布不均衡,但是内阁出于安定便治之故,特意设定几个区域划管工商业,其余地区不准广设工商,与鞋下之意反道而驰。”

    刘浩然不由叹了一口气,李善长虽然颇有才干,但是思想还是保守了些,而且他这一届内阁本身就带有“维稳”的性质。看到工商业迅猛发展,工厂动辄数百上千人,内阁和地方又担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社会不安定问题”

    现在大明虽然采取了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但是对人口流动管治不是很严格,尤其是在没有人头税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更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很多工厂在本地招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便到外省招募,一个厂聚集的劳动力一般都是数百上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前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万一发生“聚啸山林”的事情怎么办?于是内阁就出台几项举措,例如江淅两省做为仿织重点扶植地区,而大部分工厂又多集中在某几处县府,这样形成一个个比较大的“工业区”便于官府管理。

    但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工厂过于集中,由于这个时代运输能力的问题,自然是附近地区出产的原材料成本最低,所以才造成江渐等地原材料紧张,使得棉田与粮田相争。

    “这些都是问题,百室他们出发点是没有错,关键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是找到了一些眼前看来有效,但是后果却非常严重的方法。之明,你好好准备一下,过两天我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好好议一议。”

    “是的陛下。”

    “对了,银行和保险业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情况也不是很好,相比远洋海外贸易,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工厂等方面。而商家反应,保社的保率太高,使得他们无利可图。”

    “这样可不行。

    大明海船扬帆更远,就更需要银行和保社的支持,否则是寸步难行。而海外商贸是大明赋税重点,大明一年的度支,四分之三从此出。它受影响,大明会产生连锁反应。百室他们,唉”

    刘浩然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李善长等人万般好,也曾经为大明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是思想过于保守了。接受新知识新潮流的能力太差,无法领悟到刘浩然新设的一系列金融保险、税收财政等手段和平台的精髓。更谈不上如何灵活运用其,在这一点,李善长甚至连胡惟庸都比不上。

    看到刘浩然忧心重重,李道君不由劝言道:“陛下,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而已。”

    “之明,时间不多了,国内调整不好,联如何率军西征呀。联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

    听完刘浩然的叹息,李道君不再言语了。

    过了几日,经过御前会议的一番激烈讨论,李善长终于接受了李道君等弘文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等“专业人士”的建议,对大明工商业政策采取了一些改变。与此同时,王侍尧改任计部尚书,叶综温改任大明皇家银行总办,陆军部尚书由刘存礼接任,海军部尚书由薛祥接任。另由刘浩然提议,内阁附议。调胡惟庸为商部尚书。

    ”,

    上周五老曾有事出去了,来不及向诸位书友说明,非常抱歉。这段时间老曾觉得灵感枯竭,不知如何过渡下去,还好,休息了两天好像又找到一点灵感了。继续码字。

    书迷楼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书迷楼(.co)。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