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六章 锡兰洋,我们的洋(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八十六章 锡兰洋,我们的洋(三) (第3/3页)

把这些损伤的海船送入大海。

    瓜瓜里查几经犹豫,最后决定将水师带到高朗步,利用那里完善的码头和船厂进行补给和修理。

    于此同时在欣克乐港,也是一番繁忙的景象,三艘三级战列舰停泊在港口水面上,有数百水手在各自所属的战舰上忙碌,他们有的在主甲板上用滑轮组和吊架吊下木材,有的人通过绳缆吊坐在战舰的外侧,他们分成三部分。前面部分的人挥舞着斧头,将被炮弹打出的缺口劈削成长方形,中间部分的人则将吊下来的木板钉在劈削好的缺口上,后面部分的人则挥舞着毛刷子,从一个个吊着的桶里蘸着油灰和桐油,将修补好的缺口缝隙填塞好。还有的人则划动着交通艇,从岸上向战舰运送相应的材料。

    在港口的另一端则是两个干船坞。这是两个大池子,里面已经停泊着两艘受伤严重的护航舰,船坞的坞门都已经关闭,一个船坞的水已经排干,工匠开始抬着工具沿着台阶往下船坞底部走;另一个船坞两侧的水车正在紧张地排水。欣克乐港不比南京龙江造船厂,那里已经使用了蒸汽机排水车,这里还是只能有牛马等畜力。

    陈孝林站在一侧,正在静静地看着,严守慎悄悄地走了过来,也驻足看了一会,不由开口道:“大都督,这就是我大明的干船坞。”

    “是的严教授,正是干船坞。”

    “我在格物院听说过,这种船坞发明之后我大明造船和维修技术就更上一层楼了,听说南京龙江船厂一字排开有四十二个大船坞。”

    “严教授,船坞并不是我大明发明的。前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临朐张平先生任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厂,在秦凤路宝鸡渭河边造船,由于当时船只很容易被河水冲走,只好一船派三户守护,一年征调民工上千户,劳民伤财。张平遂命民工在岸边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后,掘开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驶入河中。我大明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从原来必须依靠涨降潮到现在的随时待用。”

    陈孝林只对干船坞的历史知道一些,技术方面就只能知道个大概,所以只是简单地说了说。

    “严教授,你这些日子不是在小岛上做研究吗?怎么有空过来?”

    “这些日子发现一些稀奇的东西,所以要对这段时间的调研和心得做下总结,看到你们在修缮,顺路过来看看。大都督,战事告一段落了吗?”

    “不,严教授,战事才刚刚开始。”陈孝林看着远处的船坞答道。

    “怎么?才刚刚开始,前些日子不是连打几仗了吗?”

    “严教授,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候,大家都打得有些精疲力竭,现在就看谁先恢复过来给对手致命一击,谁就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正好阳光从对面投射过来,严守慎不由眯起了眼睛,眺望近处的船坞和远处正在修缮的战列舰。大明涉入锡兰岛第一件事就是不惜成本的修建了这两座干船坞,虽然比不上国内,但是在锡兰洋地区却是最先进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严守慎多少知道一点海军舰船知识。战舰一般的修缮在水面上就可以了,但是比较严重的损伤没有干船坞就难以完全修缮,只能是表面上裱糊一下,到了海面上一经历战火和海浪的冲击,极有可能“原形毕露”。大明海军战舰上的一半水手都是合格的木匠,其中不少是技术非常精湛的,只要材料齐全、设施到位,人手是绝没有问题。

    严守慎看到就算火力和舰体结构远胜敌手的大明海军都有两艘战舰上了干船坞,维贾亚纳加尔王国水师估计更严重,可是高朗步却没有干船坞,不知道他们怎么修缮。

    “大都督,看来我大明海军又棋胜一筹。”

    陈孝林笑而不语,只是愣愣看着已经在干船坞里开始工作的水手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