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巡之出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巡之出京 (第2/3页)

 接着黄公公导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入内殿,见皇后,如正旦仪。二月十三日刘浩然带着三位皇子竭太庙,如时享礼。二月十四日,百官朝服诣大明殿称贺,接着退公服易常服,诣东宫及齐楚两王府称贺,当晚,刘浩然在中和殿赐宴,总算把这一套程序走完。

    从二月十五日开始。东宫就开始热闹起来,这里的属官全是江南文人名士,而太子刘焕章又从小喜欢说文论经,吟诗作赋。爱跟这类文人打交道,于是东宫属官们呼朋唤友,东宫举行一场又一场的文会,一来给皇太子祝贺。二来引见一些朋友知己给太子认识,扩大东宫一系的人脉。太子虽然行冠礼成年了,但依然是少年性情,猛一乍的离开威严有加父皇的监管,有一个地盘可以当家作主,于是对这类活动乐此不疲。

    不过经过几天。身为太傅的宋镰看不过去了,严厉指责了左右詹事等东宫属官几句,而太子刘焕章一直当宋源是明师,恭谨有加。听了老师的斥,当即认识到自己太张扬了,于是便传令闭宫,不再随意接见外人,而是一心读书。

    相对而言,齐王府和楚王府就没有那么热闹了,按照明制,授爵后的封地一般都在南海或边疆地区。例如齐王的封地在南海的加锡岛今苏拉威西岛北部,楚王的封地则在加锡岛的中部,耍他们去那里就国是不可能的,所以刘焕诚和刘焕蕴继续留在南京,完成他们的学业,不过他们可以招募人手去经营自己的封地了,毕竟这两位皇子成年置王府后,可以哼哼长史、仪卫长等文武属官。

    刘浩然似乎对此漠不关心,而是一连下诏给内阁,言及冠礼乃华夏民族嘉礼之大。极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当大兴之,以除元暴带给中华民族的遗毒及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摧残。于是内阁紧急商议后,礼部、学部、户部联合行文。将冠礼确定为一种必行礼仪。男女少年十六岁便可行此礼,最大不可过二十岁,而此礼由各地学校统一在文庙举行,并制定了详细的礼节、程序和服饰。当然了,大明现在提倡勤俭,百姓军民子女的冠礼不必搞得如皇家一般隆重,毕竟刘浩然有的是钱,百姓们不一定那么有钱。所以服饰以简约为主,礼节和程序

    三月初。刘浩然下诏,命太子刘焕章监国,他带着皇后薛如云、皇贵妃秦罗,金紫光禄大夫李善长,银紫光禄大夫冯国用等人出巡。

    自从北伐期间出巡过北方几省,刘浩然一直“宅”在皇宫和南京,很少出远门。他这次决定出巡南方诸省,就是想与的方军民官更好好谈一下,摸一下民情,实地调研一番。为将来的政治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大明宪章》的起草做准备。

    三月初六。刘浩然在五千大内亲军的护驾下,出南京崇文门,皇太子刘焕章领孙炎、丁德兴、刘基、杨宪、胡惟庸等大学士、直学士、阁部尚书等文武百官相送,直至南城外十里。刘浩然拉着刘焕章的手,好生勉励了一番。然后又嘱咐孙炎等大学士几句,向南而去。

    刘浩然出巡的第一站便是安徽南部的徽州府休宁县,为得是护送“帝师”朱升老夫子回乡。朱升此时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在历史上朱升死于,弛年。在本书给主角面子,多活了几年。明历四只时便乞骸还乡。刘浩然挽留道:“联年少丧亲,孤苦零落,今有先生为师,实为高堂,请老师委留时日,让联多尽孝道,以体人伦。”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朱升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除了受领一个国史馆院士职位后。便谈出大明政坛,只是颐养天年。到了这两年,朱升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恐时日不多,思乡之情也更浓,便执意还乡,刘浩然也只好答应了。

    到了徽州府。江西布政使叶宗茂、湖北布政使安然和安徽布政使徐茂诚赶来觐见。安然和徐茂诚不必说了,安然因为在云南布政使任上政绩显著,本来刘浩然还想让他在云南再干一届,但是安然身体有些不行了,刘浩然体恤他。便将其调回湖北这位置重要但是政务不繁的省份来,换了另一个能吏沈揩过去接任。

    沈渭字尚贤。钱塘人,以明敏称,历任湖州知府、6军部员外郎、广西参政,政绩显著。尤其是其任广西参政时,时当蓝玉在钦州练日本雇佣兵,其属下悍兵骄官专门刮练日本雇佣兵的明军官兵常肆祸于地方酒馆等处。百姓常与之械斗。地方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