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章 故人(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章 故人(下) (第2/3页)

上奏朝中的笨蛋地姓名,他哪可能记得。

    蔡攸与陈正汇各自行礼如仪,蔡攸只觉得东海国相礼仪上令人意外的没有一点疏失,挑不出半点毛病,举止谈吐也完全是大家出身地样子。在海上被一群粗汉地臭气熏了一个多月,陈正汇这种士大夫特有的风仪,对蔡攸来说却如同清风一般。\\\\\唯独一点,让蔡攸觉得不对劲地是,这位陈国相的说话和表情不知为何却是十分冷淡,行过礼后,也不多作寒暄,直接就请使团移步港外。

    看起来不是好对付地角色。蔡攸暗暗着。任何一国朝堂,或多或少都因为政见和立场的不同,分为两派或是更多地派别,来东海国也不例外。东海国相既然对他不假辞色,不出意外,必然是不愿亲附大宋的那一派。而赵瑜把此人派来迎接,不知是不是已经认同了这一派的观点。

    本来蔡攸还幻着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海王,让他为大宋冲锋陷阵。但东海国相的反应却如一盆冷水浇到了他的头上,让他明白今次的任务并不容易。

    陈正汇把蔡攸和大宋使团请上了准备好的车驾,自己坐上了最前面的一辆,在前领路。一排排骑手领着车队从基隆城中穿过,在沿途百姓的好奇目光中,缓缓向基隆堡行去。

    坐在马车上,蔡攸左右环顾。不过三年时间,基隆城已从无到有,矗立在台湾岛上。民居、官宅鳞次栉比,沿街的商铺也是接连成片。\///\\远远眺望在丘陵湖畔绵延起伏的城墙,以及几处高丘上的堡垒,蔡攸不禁心惊。从规模上看,东海国都至少是天下排进前二十的大城。大宋国中,能稳稳超过基隆城的,也只有东南西北四京等寥寥数城,其他各路的大州大府也不外如是。回起三年前来台湾时的旧景,蔡攸心中不由得有着沧海桑田之叹。

    蔡攸再看向最前面的那辆车驾。对于东海国相,蔡攸并没有什么了解,此人的姓名还是刚刚知晓——不像赵瑜,还有赵、赵武等人,因为历来的战绩,在江湖和朝堂上都有不小的名气,而一直从事行政事务的陈正汇,他的名声却只局限于东海国中——大宋的情报搜集工作主要放在西北两面,而东海的情报却只能依靠道听途说。从他在明州的那两天派人打探到的消息,尽是关于东海的历年战事和赵瑜以及各个将领的奇闻轶事,对于东海国中的官系统并无几条有价值的情报。

    上一次来台湾,蔡攸并没有遇上那位陈国相。究其原因,要么是当时其人身份太低,不够资格前来迎接——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站在在一群海寇之中,陈正汇这种世家子弟的风范如同鹤立鸡群一般,赵瑜只要眼不瞎。\\\\\就不可能遗贤在外——要么便是他当时还没有投奔东海!而这一点,也正是让蔡攸感到心惊肉跳。

    蔡攸又看了看车外的基隆城,能在三年不到地时间里,就把此地由荒僻之地变成天下有数的大城。东海国相当然功不可没,蔡攸不认为那些海寇有这等水平。而既然陈正汇不到三年便把东海国治得百业兴旺,那他在东海王的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不可动摇。若说对他言听计从,也毫不令人惊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