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造抢造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章:造抢造炮 (第2/3页)



    当火药装好后,在枪管上面要放一木栓(称为弹底板),最后装上弹丸,这时候弹丸实际上已经放到了枪管的口子上了。

    由于火药燃烧得又慢又差,因此不得不在枪管内放上一些碎布片和粘土,让火药有足够的燃烧空间,使枪膛内的压力逐渐增大。

    所以,起初手枪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威力,可以说只是一种心理战的武器。

    火药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声响,烟尘和火光往往使敌人骑兵的马匹惊吓不已。

    到了15世纪才发明了粒状火药,才将这一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在大明并不能称之为问题,赵岩也解决了火药方面的问题。

    这年代的火枪还是从枪管前面进行装药,一开始人们对这种装弹方式的研究不多,所以射速很低,训练有素的火枪兵一分钟最多进行两次射击。

    铁制推弹杆的出现,让火枪兵能在一分钟内进行5次射击,而首先使用推弹杆的是手枪,但这种推弹杆一开始并没有被运用到滑膛枪的装弹中,直到十八世纪腓特烈大帝将它普及到了普鲁士军队当中。

    除了推弹杆能提高射速外,还有用纸壳定装的火药,这可以提高火药填装速度。

    还有用浸油的布包裹的子弹,可以提高子弹填装速度。这些组合起来,一分钟大概能进行6~7次射击,但必须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这种速度已经是前装弹火枪的极限速度了。

    子弹可以采用锥型的,杀伤力会比圆形的强上许多。赵岩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将这些东西确定了下来。

    将目前这种不算太先进的火枪定为了制式武器,确定了火药厂的定装药量,让人制作纸壳火药包,并确定下来了子弹的大小、形状。

    子弹改成锥型后,杀伤力果然增加了一些,120米内穿透两层棉甲不成问题。

    赵岩把火枪的问题解决后心情大好,他对火枪的研究也仅限于此了,要想让他再弄出什么新型号的火枪那绝对不可能,他可没那么多时间去亲自研究。

    所以赵岩在军器局成立了一个‘武器实验室’,让周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