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开展大工程 (第3/3页)
军校。
紫禁城如今人少,正好用来发展教育,江涛又筹建了紫禁城综合性大学。
而且一个省必须先建五所综合性基础学校,等条件容许,再逐渐的扩大。
该学校拥有完善的宿舍、食堂、澡堂、操场和实验室等,实行封闭化管理。
而且每一所综合性学校必须容纳上万人就读,强制招收八岁以上孩童,实行六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汉语、地理、历史、政治、物理、数学和军事训练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加入化学、简单的医学、生物等因素。
这些学生每七天进行1.5天军事训练,休息半天,其余五天学习各种知识。每年放三个月假。
毕业后,其中成绩优秀者,将被各大学招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或进入各种技术学校,或加入帝国少年军校,或进入皇家企业。
如今帝国治下共16个省,也就是说需要首先建造80所综合性基础学校,最少需要各类教师三万人,还不包括军事教官,估计每年消耗3000万银元以上。
江涛本来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不过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二是国府并没有那么多银子,只好慢慢来。
他想到无依无靠的老人和盲人智障儿童的悲苦,又成立了帝国唯一一所养老院,并专门建立一所孤儿学院,学文习武,以防止这些孤儿被有心人利用。
为了学校的顺利建造,江涛亲自四处巡查,监督学校的建造,并进行大量的宣传,主要是怕百姓不理解,不敢把孩子送到学校。
不想学校还没建好,老百姓就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了,主要是他们听说是华兴王主办的学校,也勉强算是王爷门下,老百姓虽然识字不多,可是贼的很,现在虽然还没有改朝换代,可是谁都没见过大明的皇帝,连银元印的都是华兴王的头像,可想而知。
而且就读学校包吃包住包穿,还能识字,总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和田地做斗争,成为王爷门生,说不定以后能封侯拜将呢……
对于此,江涛只能很无奈,不过人之常情,能理解,不过竟然没有一个人把女孩子送来,他苦笑一声,看来暂时是不会出现同桌的女同学了,这些可怜的孩子。
这一次大概招收百来万学子,对帝国来说是个大工程,江涛知道教育的可塑性,能把人教聪明,也能把孩子教傻。
他也没什么好主意,六年时间恐怕连汉语都研究不透,更不谈其他诗词了,而且填鸭式教育很不好。
他想了想也没什么好办法,无非是注重实践,增加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准备推行简体字,语文考试以策论为主,其实就是写作文,至于其他,该学的还得学,六十分为及格,若全部挂科,而且补考后还不能过关,那就只有去少年军校碰碰运气了。
当然,学习优秀者不仅能获得金钱奖励,还能获得极大的荣誉奖励。
毕竟国家不能花钱做无用功,若没有压力和激励,恐怕大家都靠及格就行了,不思进取对一个帝国可不是好事。
..............
PS:求推荐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