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第三十一章 开辟第二战场! (第2/3页)
且说甘宁收到军政议事会地批示后。大为欣喜。尤其是他新收到地五千士卒。本来就是经祝公道训练过地水军预备役士兵。战斗力比起甘宁地锦帆贼来并不相差太远。
甘宁命令全军立即南下。一边行军。一边磨合部队。此时地行军其实也不是真正地渡海作战。而是距离海岸线数十里。沿着海岸线南下。一路上甘宁地水军记录水流资讯、探测航路。并多次对青州、徐州两地进行攻击演练。让当地地守军绷紧了神经。
这也是曹操特意提出地要求。据说他看过甘宁地建议书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构思如果孙策大军从海路大举来犯。曹军该做出何种反应。所以这次甘宁南下。不仅锻炼了海军队伍。而且对青州、徐州两地沿海官军也是一次机会难得地磨练。大家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这看似屏障地大海。其实还蕴藏着巨大危机。
当然。孙策地军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在孙策等人看来。大海就是一道天然地屏障。将外敌隔绝。所以孙策认为自己统治区内最安全地不是内陆核心。而是沿海地吴郡、会稽郡等地。
苏飞宁死也不投降,孙策、周瑜却偏偏爱才如命,就将他关押在吴郡的毗陵,交托给毗陵典农校尉陈彪来关押。
毗陵在长江的入海口西侧,是多年前长江冲刷来的泥土所形成的,此处土壤肥沃,但是人口稀少。孙翎率军占领广陵、海陵以后,毗陵
了没有外敌攻击的内陆地区,也成为了孙策招募流屯田的绝佳场所。
孙策听取张昭的建议,在这里设立典农校尉,负责官方屯田事物及处理当地的军政事宜。毗陵也就成为了丹阳郡北的一处**郡县,而且地位超然,作为任典农校尉的陈彪也就得意洋洋,天天快活度日。
当然,陈彪绝对没有想到,他的好日子就快到头了。不但甘宁还有十来天就会率军来到毗陵,而且赢火、王懿他们已经悄悄来到了毗陵。
当初陆逊势大,王懿说服民军领金奇放弃安勤山,向海边进,他倒是没想到甘宁会跨海攻击,王懿只是觉得这毗陵在海边,是孙策统治力较为薄弱的地方,在这里更容易得到展。再加上毗陵正招收各地流民,即使安勤山上万余民众向毗陵进,也不会招人怀。
而且那丹阳郡太守淳于式虽然能力较差,但他还是比较爱民的,不仅没有阻拦流民向毗陵进,而且还命令沿途各州县为流民们提供赈济,设立免费舍粥的粥铺,为流民们提供果腹食物。
他的这一善举到了广泛传诵,越来越多的流民从江东各地涌来,向毗陵进。许多百姓在毗陵安定以后,自地为淳于式设立生祠,供奉牌位,为他祈福。孙策派人对他多番嘉奖,就连王懿也想奏请曹,给这个淳于式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此次安勤山民军大搬家,懿、赢火协助金奇抽调了其中的千余青壮,组成了一支骨干队伍。为了遮人耳目,青壮们并不集体行动,而是携老带幼,混入滚滚流民潮中。本来这次行动,王懿最担心的便是粮食问题,如今可好,不仅不用自己准备,士兵们还可以喝到淳于式免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