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卷 第六章 初掌并州(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卷 第六章 初掌并州(下) (第2/3页)

习处理政事时,他清楚地记得兖州有七十九万九千户,约四百零五万两千人,足足是这并州的六倍左右!

    并州一方面直接面对外族的入侵,战事频繁,另一方面赋税徭役太重了,许多平民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亡。留在原地的百姓就要分担更重地徭役,不久也跟着逃亡了。这种恶性循环就像一个大大地毒瘤,不断抽取并州的生命潜力。那么有什么办法呢?曹铄待在书房里一想就是一整天,可是什么头绪也没有,因为他对这大汉地赋税、徭役了解的不多,闭门造车当然想不出什么好想法。

    第二天,曹铄专门从晋阳找来几个熟知这些事物地老吏,听他们解说。这才知道原来过去人是要叫人头税的,又称口赋、算赋。汉代的口赋又叫口钱,征收对象是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儿童。汉代规定,凡适龄的少年儿童,不论男女,每人每年要交纳口赋钱二十,充作皇室收入。而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赋。算赋的开征始于汉高祖四年,当时规定:凡年龄在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需要向国家交纳算赋一百二十钱,叫一算,作国家购置车马兵器之用。

    另外,为限制商贾谋取暴利,在赋税上对商人加重征敛,每人每年两算,即纳二百四十钱;为保障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力,鼓励人口增殖,对家有奴婢课重税,每人每年两算,占有奴婢越多,纳税越多。为了鼓励生育,对晚婚者课重税,凡女子十五岁不结婚,到三十岁,分成五等,每升一等,加征一算。到三十岁加到五算,即一年要交六百钱。这种累进课税法,在税制上说来,倒也是一种进步。

    曹铄自己拿了个草棍,自己在地上列了个算式:并州现在约有七十万三千人,其中成年人约站六成,每人按一年一算一百二十钱计算的话要交五千零六十一万六千钱;老年人免税,不用交钱;少年人约占两成,每人每年交二十钱。要交二百八十一万两千钱,这样一来并州光每年的口算钱就要交五千三百四十二万钱!

    周围那些个拿着算筹的老吏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曹铄,天呢。刺史大人这么厉害,在地上随便花了几个弯弯曲曲地小图就把数字推算出来了,既快捷又准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要知道当年刺史大人可是从皇宫之中协助蔡琰抢了不少图书出来,一时传为天下佳话,保不齐里面就有那被藏匿许久的河图洛书。

    大家看着曹铄,心里越发敬服,可是曹铄根本就没有心情注意这些。他在心里暗暗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数目啊!自从洛阳战事频繁以后,虽然这些钱款招收。可是并没有再押解出并州,而是一直放在府库之中。要不是曹铄临时起意,这笔钱可能就要不明不白地流失了。现在该怎么办?全免了?并州可没有这么富裕,何况这笔钱中有八成是要划归并州,作为讨伐胡人的军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