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 拜见蔡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章 拜见蔡邕 (第3/3页)

想,世叔是在为《汉史》的主题定调烦恼吧?”

    蔡邕惊奇的问道:“贤侄如何得知?”

    曾炩笑道:“小侄猜的。”

    蔡邕疑惑的问道:“猜的?”

    曾炩点了点头,说道:“是的。这《汉史》的编写关系到现在的朝廷的颜面,对许多的事情,肯定不可能完全照事实去写,而必须加以墨饰。这是世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蔡邕不高兴了,说道:“贤侄此言差矣,我既是史官,当如实记录一切的事情,这是我必须做到的事情。”

    曾炩道:“我知道世叔的心愿是继承太史公前辈的志向,写一部传世巨著。但是世叔要明白,即使以武帝的胸襟,我们现今看到的‘武帝本纪’尚还有缺佚。我观如今圣上与武帝的胸襟相距甚远,如果世叔执意于此,恐怕会惹怒圣上。圣上怒则世叔性命堪忧,而世叔的心愿也是不能完成。如果世叔不幸,那么后面接手之人会写出怎么样的《汉史》,那是谁都不知道的。所谓‘刚极易折,情深不寿’,就是这个道理。随波逐流虽是消极的思想,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却也不失为一种处世的极好方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再说,只需世叔在其中稍微加以墨饰,整体上仍是以实记述,又有什么关系?”

    蔡邕道:“贤侄所言,也有道理。但是叔叔还是难以接受。”

    曾炩道:“世叔,太史公前辈在《史记》里面有一句话,小侄这里把他送给你。”

    蔡邕道:“贤侄请讲!”

    曾炩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蔡邕道:“贤侄,但是同样在那后面还有一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闾大夫能做到的,我蔡邕也应该做到。”

    曾炩摇了摇头,这个蔡邕,可不像后面的那样,“黥首刖足”也要完成《汉史》啊。不过,曾炩还是劝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世叔,个人荣辱事小,还请三思而后行。”

    蔡邕道:“我知贤侄乃是一片好心,这里我们就先不要争论这个事情了。这样的事情,也只是我们臆测,何必做这杞人忧天的事情?”

    曾炩笑道:“世叔所言甚是,我们都着相了。”

    蔡邕疑惑的问道:“贤侄,请问这“着相”作何解释?”

    曾炩一拍脑袋,他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了。

    曾炩笑道:“世叔,在我大汉西南大山以外数千里的地方,名唤印度。那里盛行一种宗教,叫做佛教。‘着相’一词来源于佛语,意思是说‘沉迷于表象而远离本质’.通俗点讲就是我们执着于肉眼所看到的事物表面现象或者是在事情的细枝末节上纠缠。”

    蔡邕道:“原来如此,看来,我们真的是‘着’相了。”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