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六章 诚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六章 诚意 (第2/3页)

多达二十多万的军队,这将为朝廷以后减少多少边患。然后是钦州这一行,广开了一种财路,朝廷数大港口,仅市舶司关税,一年为朝廷带来多少收入。这些收入能使多少贫困百姓有工可做,有饭可吃。

    也许眼下看不出来,但将来不久后,仅凭这一项,又为朝廷增加多少人口。

    还有,我说过将西北交给朝廷,不久后九鼎之器就能全工,全工之日,西北与血营就是交付朝廷之时。这都是我苦心经营的心血。

    这里,我不想表功,但是我只想说一句,功过相抵。我这边再派人说服一下百姓留下来,如何?

    后还有一件事,我也要说一下,他们到的地方是大洋洲,或者是其他地方。这些地区还是我暂时经营,将来依然会大一统。如果汉人比例不达到一半以上,如何大一统?难道我用大洋洲的土著人、倭人与昆仑奴,以后与中原百姓称兄道弟,血浓于水?

    写完了信,让使者前去长安时量将时间放慢一点。

    从灵州到长安总共一千两百里路,而且不是积石山到墨脱城的道路,全是大道,如果用快马,两天时间就到了。不过让这个使者慢腾腾地,过了大半个月才到了长安。

    同时另一边加快迁移的速度。

    第一批迁移的百姓还是很顺利的,正是秋高气爽之季,天气不冷不热,除了少数特殊的地形外,赶路速度很快。

    当然,这也得亏吐蕃人现穷了,也想王画这个灾星早点离开西北,所以十分配合。将所有道路一一甄别出来,那一条道路又好走又抄近,就选择那一条道路。

    这是吐蕃人自己找路,如果是王画派人找路,十有**,根本没有办法顺直线,直到走到墨脱城。这批人路上速度不但很快,也没有出多少事故,只是翻过唐古拉山东侧的一个冰雪道口时,因为冰雪凝滑,几个百姓摔下了悬崖,牺牲了。其他的人都平安到达。

    但王画听到这个消息,是过了五十天后,第二批百姓都撤离走了。

    这条消息让他十分担心,这才是九月份,如果到了冬月腊月怎么办?

    但现不知道,于是听到迁移的速度,九月十八,第二批百姓再次出发。而且也如数地将俘获的百姓发还。因为冬天就要来临了,因此,提前将答应的棉布先送给了吐蕃人。

    这让大家皆大欢喜。

    王画的信到了长安时,李隆基不长安。

    他这个皇帝做得很郁闷,连汉献帝都不如,因此,想了一想,将皇子李嗣升立为陕王,因为他的正牌王妃,也就是现的王皇后没有儿子,于是将李嗣升收养下来,也等于是王氏的养子。

    王氏看到丈夫郁郁不乐,说道:“三郎,真不行,出外散散心,要等候机会。当年韦氏势焰滔天,后还不是让你诛灭了吗?”

    李隆基没有答话。

    诛灭韦氏,是血营一手遮天,所以迅速将皇宫拿下来。如果没有血营一千五百名勇士相助,根本就没有办法成功。

    可现王画与太平公主暧昧不清,不是与太平公主暧昧不清,而是那个一点大的小表妹暧昧不清,还好,自己的九妹嫁给了他,否则李隆基都能怀疑,王画是不是后能倒向太平公主。

    因此,没有办法诛杀太平。

    气苦之下,将政事一丢,跑到丰骊山下打猎了。

    李旦接到王画的信后,啼笑皆非,他不顾朝廷制度,动辄将无数百迁移离开中原,还变成有道理了。

    于是将太平公主等人,召进内殿商议。

    然而没有一个大臣开口,现三方大臣,太平公主一方一枝独大,还有中间派,与李隆基一派。现却没有办法开口,赞成吧,肯定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赞成吧,马上会惹王画生气。

    如果将王画逼到对手一方,那就不妙了,现无论是太平公主,或者是李隆基,想调动一千五百名血营战士进入长安,比去年春天容易得多。到时候灾难将会降临。

    李旦不是李显,立即嗅到其中的味道。

    这时候他想到了儿子。虽然这个儿子让他忌惮,可决断能力过人,于是下旨召李隆基回京。

    李隆基不敢不回,到了京城后听说了此事,于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王画派来的使者喊进内殿,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又向李旦询问:“父皇,王画有没有派人抚慰百姓,劝百姓留下来这件事?”

    实际上他从丰回来之前,消息就源源不断地送到他手中,怎能不知道此事?

    他心中早有了主张,这是故意发问的。

    使者走得又很慢,朝廷早将西北的消息完善了。这也是事实,朱仝派了许多原来管理西北的王画手下,劝导百姓,有意将这次迁移的艰难,比他写的《蜀道难》那条道路还要困难十倍。

    但是百姓非得要走,听到这个消息,李旦也很是无语。

    只要王画西北,李旦就不敢处执,不过李隆基这句话让他提了一个醒,阻上不了,不如就此让自己下个台阶,于是当着官员的面,将此事说了出来。

    李隆基听后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父皇,儿臣都有一项建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