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四章 天津桥外一张纸(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四章 天津桥外一张纸(七) (第3/3页)

千古未有,其实不要说商纣夏桀,就是隋炀帝跟太宗后面拍马也追不上。”

    这两个故事,除了宗正卿等人有些焦急外,其他大臣都是一阵深思。

    “陛下,恕臣大胆,这样的君王才是臣想要服侍的君王。”

    李显老脸一红。

    但王画话锋一转又说道:“不过陛下执政一年不足,一切草创,前途也未必不如太宗与上皇。但陛下,为什么麻雀只能飞那么高,而雄鹰却能傲翔于蓝天白云之上?心胸有多宽广,就能飞得有多高远。陛下,你是一国之君,是主张以和治国。那么胸怀要比任何大臣都要宽广。至于这个榜文,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则改之加以劝戒,无则加免。如果陛下一定要穷追此事,亦无不可。不过想要寻找真相,必须要慎重。这份榜文牵涉到许多宫庭秘闱,真假不论,肯定不是百姓所为,甚至普通官员都无法炮制此份榜文。当然,因为朝争到了这地步,不可避免是平阳王人为了打击德静王做的。但真相未必能让眼睛看到,也有可能是德静王上演的苦肉计,杀敌一千,自损三百,扳回他现不利的局面。因此要查,必须选择德高望重与品性正直的大臣清查此案。臣推荐魏相公与宋侍郎。”

    老魏与宋璟心里面发苦,既然布下这个安排,又是深夜张贴,有可能连一个人都没有看到是谁贴的,到哪里去查?宋璟焦急了,他还负着一个谶言案件到现没有准音,再加上这件大案,难道这个王小二真想让自己早点回家种田。

    但王画却拿起了一个火折,将这份榜文烧起来,又说道:“不过臣还是以为管它是真是假,陛下,作为一个皇帝,不是后宫多么清明。后宫那么多妃嫔,纵然是太宗世,也少不了纷争。但史书会因此说太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一个好皇帝是怎样将国家变得强大,变得富强,老百姓有好日子过。这才是真正本质。陛下,万不可本末倒置。反正臣看过这篇榜文后,不会因此对陛下,或者对自己,对公主,有所褒贬。陛下使国家变坏了,臣认为是一个不好的皇帝,陛下使国家变好了,纵然这些事情是真的,臣还是认为是好皇帝。天下本自无事,只是庸人忧之。陛下,你是圣上,不是庸人。”

    不就是说了宫闱中一些丑事吗?况且其中还有许多是虚构的。总不如比张玄素骂李世民不如商纣,骆宾王写的那篇檄文要恶劣吧?

    虽然老魏与宋璟正为王画的推荐烦恼,但也不得不承认王画进谏的作用。而且这种情况下,能说出如此公正的话也很不容易。特别是王画说得娓娓动听,容易让人听得进去。这也是一个水平问题。

    这一番话还别说,终于使李显心情开朗许多。

    他叹道:“王卿,听君一番,使朕如沐春风也。朕当初听母亲说你可比魏征,朕仿佛有些不信。今天才知道母亲睿智,只是朕恨没有早早重用王卿。”

    说完了真的下旨,让魏宋二人查处此案。但言语也没有刚才那样激烈了。

    老魏与宋璟看着王画,恨不能将王画生吞活咽了。气得。

    但还有许多直臣听了欢欣鼓舞,不管魏宋能不能查出来,但处执肯定会是很公平的。至少不会象李承嘉那样胡来,连查都没有查,就说是敬珲等人做的,立即抄家灭族。

    李显带着大臣离开了,沐孜李也离开了。

    一会儿沐孜李回来禀报:“二郎,是三个人张贴的,但这三个人都一家客栈睡觉,没有其他的消息。”

    王画说:“知道了,继续注视这三个人的去向,以及查出他们的底细,但切记了,不能让他们有任何惊动。”

    “奴婢晓得,但奴婢还有一件事不明白,你为什么建议让魏相公与宋侍郎查破此案?”沐孜李十分地不解,她不知道历史确有此事,只是王画提前将它诱发。还认为是王画一步步的逼迫,先是滑州汴州大案使武三思声名狼籍,然后安排遇刺一案,使五王矛头指向武三思,再借谶言一案,使武三思加难堪。但也逼迫了武三思展开了激烈的反击。通过这一系列的布置,借武三思之手,铲除五王。再捧杀武三思,名声算是彻底臭了,可五王铲除后,他必然重掌大权,如些的臭名却掌有如此重权,势必引起多人的不服。再加上王画无形中给李重俊的力量,再借李重俊之手绞杀武三思。

    无形中铲除了两个心腹大患,却没有任何人知道王画的布置与参与。

    这才是真正的杀人无形。

    但王画现建议让魏宋二人查处此案。有可能五王安然无事,五王安然无事,武三思的权利就无法达到巅峰,行事就不会肆无忌惮,招来多人的仇恨。王画的计划也等于失败了。

    所以沐孜李十分地不解。

    王画一笑,说:“虽然这三个人的下落我们知道了,我有没有让你告诉魏相公与宋侍郎?”

    沐孜李摇头。

    王画说道:“还是那句话,我们看戏,不过这场戏十分精彩,我们也要给一些赏钱。至于我的建议,何尝不是一种选择?”

    “什么选择?”

    “是看陛下的选择。”

    更多精彩最新章节txt下载尽在,本站地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