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四章 若如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四章 若如雪 (第2/3页)



    “那么你一家一直居住汴州嘛?”

    “一直,我一家可是良民,不是逃户。”

    “就是逃户也是人,我不是说这个。我问老伯,你一直居住汴州,对汴州情况很了解了?”

    “不了解,我只是种田,其他的都不会。”老农加担心了,三具棺材的事他同样听说了,还以为王画询问案件情况。

    “我问的就是地的事。为什么汴州许多地方出现了荒田?”王画说着展开了地图,指着地图上大片片空旷的地方问道。

    “这个我知道,是碱地。”

    “多谢老伯了,”王画站了起来,带着李重俊与张九龄回城。

    李重俊好奇地问道:“你出城就是为了问这个?”

    “正是,其实我心中有了答案,只是证实一下。太子,小九,你们都应当看着《汉书》,里面《诸洫志》上面就写过一句,若有渠溉,则盐滷下隰,填淤加肥,故种禾麦,为秔稻,高田五倍,低田十倍,可见碱地由来已久。汴州的情况比西北情况要好一点,但比附近其他各州情况要恶劣。其实这种碱地就是盐碱地,一般形成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是气候,大多半干旱与干旱地区。”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李重俊指着一望无际的灾棚问道:“那何来的涝灾?”

    “太子,所以我说过,听到的不如看到的,但看到的也未必是正确的,有时候眼睛同样会欺骗人的。汴州涝灾是什么原因,象这样漫长的雨季黄河地区出现过几次?这是因为河床高,圩内地形低,如果水势浩大一点,就容易发生涝灾。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后者,与江南的雨季涝灾却是两回事。所以我说的是气候。象这种碱地,不但汴州,关内也形成了。不是我危言耸听,如果关内百姓还这样密集居住下去,大量的开耕,若干年后,比汴州的情况还要糟糕。但这个我暂且不管,我说的是汴州碱地。”

    “总体来说,黄河地区降水量小,但与北方不同,夏季同样炎热,蒸发量大。水份蒸发了,溶解水份中的盐分却停留下来。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地理条件。我刚才说过,这个盐分是来自于含盐的水源的,水往低处流。本来因为河床高,汴州地形低洼,所以容易使河水涔渗。又因为缺水,大家使用耕地时,只灌不排。这容易使得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也是汴州一带碱地比附近其他各州情况恶劣的原因。”说着他又指着地图,与后世的情况相差不大,主要是从汴州向东一直到宋州(商丘)一带,但没有象后来的那样严重罢了。

    但两个人还是没有听出来。碱地他们知道,不但河南道有,关中也有,西域多。可这与授灾民与渔有何关系?

    “你们还记得上午吧,我与那个叫周永的善士攀谈后,曾经下了河堤,但立即被汴州刺史刘顺阻止了。”

    难道不是好心,而是别有用心?两个人都茫然地想道。

    “其实文章就这碱地上。因为洪水,许多碱地都被洪水淹没,第一就是上面积了一层淤泥,使碱地变成了半碱地。第二洪水淹没,同样稀释了碱地的盐分。当然这不是一个好消息。我们没有办法将洪水立即从圩堤里排出去,大多数地方自然蒸发,因为洪水淹过一次,暂时性的淤泥使土壤肥沃,可长久性地却使土壤加碱性化。”

    这样的解释,让两个人听了很震惊,甚至他们根本没有听过这种解释。同时也颠覆了周永的说法。

    “当然这是一个月积日累的漫长过程,不是一次洪水就起到严重作用的。但暂时性看到了什么?那就是大片的碱地从荒地变成可开耕的土地。然而因为淤泥只是沉淀了表面的一层,这些碱地可供开垦的年份并不长,也许十年八年,也许三年五年。因此无法归纳于朝廷。为了使治辖内出产多的粮食,这些碱地几乎都无偿的供百姓耕种。但其实情况呢?能不能让百姓无偿耕种?”

    听到这里,两个人都听出一些门道了。

    这上面可以做出很多文章,当然收益也归了汴州官员所得。因此刘顺怕王画意识到这个问题,下意识地跑下河堤,将王画劝上来。

    张九龄却问道:“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你也说了,这些碱地开垦的时间并不能太长,连朝廷对这些碱地都采取了置若罔闻的态度。而半碱地大多又是有主之地。我们又有什么办法?”

    “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你忘记了一种作物,虽然碱地上产量会降低,但同样还是有收获的,特别是洪水淹没过后碱性降低。而且碱地并不是不能根治的。”其实大的根治就是乘现黄河沙化现象不严重,从上游开始一直到关中,减少百姓开垦,与对植被的破坏。那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现关中有或者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方。将百姓迁往宽乡?朝廷会同意么?相反,为了拱卫京城安全,还多次迁百姓到关中居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