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棺材 (第2/3页)
劳,也没有出大的纰漏。
但两人听了王画的话后,却摇了摇头,低声说道:“不容乐观。”
“我知道,”王画拍了拍张嘉贞的肩膀。不要说是滑州自己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物力,也没有将灾民的问题全部解决。现接近八月,正是一年当中好的时光,天气不冷不热,然而秋风一起,渐渐天气转凉了。虽然那时候灾民也返回家园了,可是过冬的粮食衣服怎么办?还有明年的种子,生活用具与农耕用具,耕牛等等,又怎么办?
现正常年份,绝大多数人家连温饱都达不到。就象王画原来的家庭,每年都有大段的辰光,大凤带着三凤去挖野菜渡日。不要说是大灾之年。
王画抬眼看了看远处高大的汴州城墙,还能隐隐看到城头上的旌旗随风飘扬。
现的汴州几年后又改名陈留郡,本来李世民平王世充后,下领浚仪、里、小黄、开封、封丘五县,后来因为地形险要,天下未定,唐高祖又改汴州为都督府,废开封、小黄、里三县入浚仪,又废杞州之雍丘与陈留,管州中牟,洧州尉氏,属于汴州管辖,渐成天下大州。到了唐高宗手上,因为情况的不同,又将中牟县划到了郑州管辖。但汴州依然是天下著名的大州之一。
主要的原因,也是后来宋朝定都汴州的原因,水系发达,便于运输。后来朱元璋也想定都于汴州,只是因为那时候关中开发严重,植被稀疏,泥土严重流失,黄河与汴水开始淤塞,始罢。
便利的水系,给汴州带来了繁荣。然而黄河与长江不同,上流多有不毛戈壁等地,沙尘含量大,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地上河。因此时常遭受水患的困扰。但这也没有办法的,长江都一直通畅无阻的,但遇到特大水灾,还是给了两岸百姓严重创伤,不要说黄河了。
王画是想汴州的历史变迁。
如果说占地面积,杨广建造的大兴城,也就是现的长安无疑是世界历史上大的古都。其实不然,长安城现许多地方都空置着,城南与郊区都无异。但后来的开封,鼎盛时达到了两百多万人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有可能整个世界的人口都不足五六亿人。没有高楼大厦腾出空间让百姓居住。然后不得己,再三地扩建城市规模。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古代史上大的城市。
想到这里,他对张嘉贞说道:“带我们去看看吧。”
汴州刺史刘顺一听,连忙说道:“王学士,公主殿下与昭容远途而来,舟船辛苦,是不是要休息一下再说?”
“刘刺史,无妨。”上官小婉说道。
上官小婉发话了,刘顺不敢不听。
一行人跟着张嘉贞来到灾民的安置点。
与以前的赈灾大使相比,这一行有些怪异,因为除了李裹儿与上官小婉两个女子外,还有李红与沐孜李,以及蒙着面的李雪君。至于王涵还船上没有下来,毕竟出身王家,虽然跟王画身后让她感到很开心,可不敢公开抛头露面。她是要等王画安息下来后,才能派人将她接过去。
但也没有一个人觉得不正常。上官小婉与李裹儿的身份是朝廷赐予的,无可指责。李红三个人是王画的小妾,虽然李雪君还没有与王画确定关系,滑州一行中,这三个小妾都帮助灾民做了很多的好事。还有人都知道了李红帮王家管着钱袋子。因此,对这三个王画的小妾,大家反而十分地欢迎。
主要的灾民点都是集中河堤上,可是李裹儿与上官小婉、李重俊明显看到与滑州灾民不同。虽然他们这一行,灾民很欢迎,用殷切地希望看着他们。但眼神里都有点茫然,不象滑州灾民虽然眼中也有痛苦,可饱含着一种希望。
王画却清楚原因。因为滑州出现了人为的决堤,朝廷也刻意地进行了一点补偿。再加上自己用李重俊名义弄出来的大作坊,以及前后鼓励百姓进行自救,给大多数百姓带来了一条生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授之以渔。有了生路,心中有了底,就有了信心。
不可否认张嘉贞与张九龄的人品。可无论他们多少机智,如何看待资本的运行,管自己也是一个外行,可与自己的差距也象他们烧瓷器与自己的差距那么大。
与智慧无关,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一路走来,灾民夹道相迎。然而王画却知道他们的想法,滑州离汴州也不过近的地方也不过一百来里地,远的地方也不两三百来里地,中间只隔着一条济水,滑州发生的事,这些灾民很容易听到的。
但滑州那是特例,一是人为决堤,朝廷君臣有歉意,格外拨出了一些罚没的款项。自己也拿了一大笔钱出来。
现汴州灾民数量比滑州只多不少,而且加分散。想要照搬滑州自己做的一切是不可能的。不要说自己拿出这笔钱让人怀疑,就是没有人怀疑,自己不顾其他的安排,全部拿出来,可还是没有办法帮助所有百姓。
虽然沐孜李也做了一些安排,将一些已经无法维持生活的灾民悄悄地向大洋洲转移。但能帮助的人却很少,第一个不许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第二个还不能公开进行这个安排,第三个因为不能声张,不能让朝廷得知,转移百姓的数量不能太大了,否则几百个百姓一个州消失了还好一点。大灾之年,天知道他们到了什么地方做了逃户?但几千人呢?所以帮助作用还是很小。
王画一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