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酸(上) (第2/3页)
却是知道的。因为她的二哥也被抓不放心,毕竟自己与王家关系不善,特别是自己从繁特回来后,气愤地将王家的门据砸下。
到现在自己与七姓十家关系还很恶劣。
但这一次王画不会以此对七姓十家动手,因为他们尽管参导了,可参与的程度不深。同时与凶杀案决堤案更没有任何关系。还有一点,因为某些原因,腾刺史的手下虽然将一些大家族涉及到粮案的人抓捕起来。可待遇不恶。
不过想让他放人,不想出一笔血,那是万万不能的。
王画对一个护卫说道:“带王家小娘子,到牢房里看望她的哥哥。”
已经给了破例。
王画这才与李重俊谈正事。
赈灾无疑只是暂时之举,天气开始转好了,洪水渐渐消减下去,但因为洪水将几乎所有家产冲没。以后这些灾民同样一贫如洗,而且兴水平息下去,朝廷也会渐渐减少援助了。
这些灾民怎存办?
李重俊哑口无言,不但灾民,天下贫困的百姓还有很多,那一个也没有本事将这咋,问题解决好。现在将各种援助物资公正的到灾民手中,就已经算他们做得很好了。
王画继续说了下去。他都有一个想法,将各个灾民集中起来,因为四周还是有许多地方没有遭受洪水危胁。这些地方有一半的面积种植了棉花。现在的作坊大多还是小型的私人经济形式存在的,效率很差,有的作坊主只是一味的压榨工人的体力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棉花才刚出现,存在着巨大的利益。所以一些大家族也先后对仿织机进行了改革,特别是陇西李家。这也为王画接下来的安排提供了一些条件。
在王画的设想中,将灾民集中起来,采用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这样效率更快。不过还有一个不利的地方,就是运费,这样操作需要将远处的棉花运到这里,但这个问题并不大。相对于利润,这点运费也不算什么,不然洛阳也不会除了忽穆尔外,还有其他的商人都前来收购棉花。而且王画提供一些资金,购买一些船只,可以用一些免运费或者低运费的方式,将运费成本压缩。况且还有运河黄河之便。
这就将整体成本降低下来,增加商品的竞争力。
虽然还不能使所有灾民摆脱困境,但会因此救济许多人家。说不定滑州有可能以后因为此事成为著名的坊织城。
效果不仅如此,王画这样做的后果,会让更多人看到一种暂新的作坊形式,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大作坊出现。有了大作坊,运行成本越大,越注意开研究,节约成本,那么随之而来的各种明也会涌跃出现。说不定资本主义提前了数百年就在中国开始萌芽。
也有负面的作用,这种新的经济方式,同样必然会伤害到了很多人。但与正面作用相比,负面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就象棉花的出现,只有朝廷熬过这几年的难关,唐朝将会变得更加富裕。对国家对百姓都是一件好事。
这是一个增源的过程。后面的话,当然王画不可能对李重俊说的。他说的还有另一件事。机器与熟练工人好找,现在滑州许多大户人家商人牵连进去,给他们一个立功恕罪的机会,相信他们有钱出钱,有力也会出力的。
资本也好解决,罚没的财产有很多,但无论是王画还是李重俊在朝廷旨意没有下达之前,不敢私自挪用。顶多统计出来后,上报朝廷,请求拨出一批返还滑州百姓。可是王画不会等到那时候,他表态自己先拿出两万维钱将架子搭起来,以后看需要再提供两万婚钱。再向朝廷请求支援一点。这么大的资本足以操办此事了。
听到这里,无论是李重俊还是华家三口,都用手捏了捏鼻子,心想,王画还真有钱。
但说到这里,王画看着华子桥说道:“是不是我很俗,开口闭口都在谈钱?”
华子桥诚惶诚恐地说道:“弟子不稳。
“你记好了,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朝廷如没有了钱,就算没有火急万分的事生,也无法官员薪水,士兵供给,兴修水利,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了钱,就没有办法购卖柴米油盐。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喜欢钱没有事,但要来之正道,用之正道
说到这里,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新灵感。对李重俊说道:“太子殿下,自汉朝以来,教化百姓重义轻利,这是件好事,然而一直以来,矫枉过正了。重义轻利不是教导人们使自己刻意变得贫穷,而是应当教化百姓对利与义的真正认识。义是本,利是表才对。我都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让大家来一次心灵的洗礼。”
“是什么主意?”李重俊来了兴趣,自汉以来,历朝对教化还是十分重视的。
王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