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一章 要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一章 要官 (第2/3页)

敢说多,现大洋洲不缺土地,缺的是人口,可不敢掳掠太多的奴隶,虽然随着人手壮大,掳掠将会变得加容易一点。这一年将会以设法调运唐朝本土人前往大洋洲为主,扩张为辅。同样大洋洲夏季也有漫长的雨季时间,因此也不敢保证风调雨顺。虽然有可能明年耕地会扩张到三倍面积,这是不困难的,两季到三季的收成,但王画只能说出一个保守的五百万石。

    王画说出这个数字,是有用意的。既然后继有粮,朝廷就有胆量继续提前支取,发放含嘉仓巨大的存粮。而且这消息传出去,也会对平稳粮价起到一些作用,管作用有可能不会太大。

    从私人角度来说,王画虽然少赚取一些利润,可少了许多手续。还有一点,因为指望他的粮食,他朝中的地位也变得稳固起来。

    听到王画这么一说,果然许多大臣兴奋起来,这一前一后,等于有了七百万石粮食操作。虽然是一种“期货”,要到明年才能全部交付,可有了这些粮食做底,心里也安稳多了。

    虽然一年多时间,可一年多的时间,就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

    有许多大臣开始嗡嗡议论起来,有的提议继续提高种植棉花的税务,以此限制棉花的种植数量,还有强行令各州县实行粮棉种植比例等等。王画听了没有作声。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坏。

    这一点就象他前世的楼市政策一样,各地官员要靠出卖土地获得财政收入,有了这个前提,无论中央有什么命令打压楼市暴涨,下面很少有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合作。

    既然提高了棉花税务,现地方官员同样也不会主动配合朝廷对棉花种植的限制。这也是他们的财政收入。并且现这种不透明制度的管理下。相反地方官员甚至阴奉阳违地暗下鼓励各地大量种植棉花。那么后为了欺骗朝廷,勒令百姓强行征缴粮食。可当地百姓没有这粮食怎么办?只好到邻县购买,后导致高价买粮,低价交粮。百姓负担重。

    虽然这群都是睿智之人,可这样的变故都没有经历过,因此都不知道如何防范。悲剧还会再次出现。

    但他冷眼相观,这不是他的职责范围了。

    可是他想到了棉花中国的历史,有些感叹。棉花中国出现的时间很长,一直没有得到推广,后来还是朱元璋强行勒令全中种植的。与现的恰好相反了。

    造成这个原因就是没有科学地种植,就象高昌人那样,往地里将种籽一撒,靠天收。结果产生很低。这是主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是纺织技术的落后,因此黄道婆的纺织机一出现,淞江一带立即变成天下富裕的地方。后来欧洲纺织机器的革,居然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这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自己一下子将先进的种植方式与次先进的纺织机器一起推出,天下不汹汹嚷嚷才奇怪。

    而且受自己的影响,一些人悄悄发生思想观念的改变,比如陇西李家去年又推出一款效率高的纺织机器。不过因为它原理简单,很快就被其他家族盗去。这无疑又是一油上点火。

    总之这是好事,可大家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才是问题关健所。

    当然,还是所有农业技术的落后,同样的土地,前世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现只养活了三十分之一的人口,还是如此艰难。再比一下宋朝,疆域面积小了很多,可多时达到一亿多人口,活得还比唐朝滋润。这也是技术原因的问题。还有一点,唐朝对土地变态占有欲,以及以人头而不是以土地征税的税务方式有关,许多大家族吞并土地,宁肯让它荒芜着,也不愿意便宜地交给佃户耕种。

    众人热闹讨论时,王画已经悄悄坐回原位。

    果然,一条条建议陈奏上来,被李显先后采纳,然后以诏书发往各地。比如再次提高棉田的税务,这不但是限制棉花种植的办法,还提高了朝廷的收入,所以一致得到大家的同意。

    还有控制粮棉种值的比例,同时降低布匹租庸调制中的比例,提高粮食的比例等等。

    王画听到这一条条命令发出去后,脸上神情阴晴不定。

    但他也不知道好坏,纺织业的发达,对推动整个国家的革与技术到来,都起到重大作用。这是好事,同时也是王画期盼的事。可中间有什么变故,就是他也无法把握与掌控了。

    后也就是平价粮的数量。经过大臣们争执磋商后,终于同意向各州县依照粮食的紧缺发放两百二十万石平价粮。另外向灾区发放八十万石援助救济,每天三餐救济粥。避免多人饿死。

    受灾的百姓达到近百万人,因为雨季似乎还没有结束,这个数字还扩大之中。但一部分灾民受灾轻微,一部分灾民因为家庭富裕,不需要救助,还有一部分灾民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门路养活自己。所以真正需要救济的灾民数量要低上一些,这就看各州逃户有多少了。不然抛去逃户有可能会降低一半。

    有了这么多粮食,虽然不能让他们吃温,可清汤寡水的稀粥,能让他们活下去。

    但王画哭笑不得。

    让他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