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27章 张辽修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27章 张辽修制! (第3/3页)

坊的管理。各地武学也归于兵部管理,不过似乎应该有兵部和枢密院共同管理更好一些。至于邮传、驿站等也归于兵部就是,免得兵部一点油水都没有。工部则负责管理全国工程事务以及包括监管兵部所属的军械作坊,同时还要规范各种工程制度、工具使用之法、并为各种工程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和图纸,还要监管全国矿产及各种作坊,并监督度量衡的统一以及涉及户部方面的货币制造。礼部则执掌典礼事务与各地公学、中央太学和全国科举考试之事。各种礼仪制度以及古籍修订皆有礼部负责,教材编审也由礼部负责,教师和公学山长的任命也归礼部,但是信丰则依旧有吏部上报,户部拨款。户部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不但牵扯着六部,同样也牵扯到军方,军饷的制定、发放也将由枢密院、兵部、户部联合制定,最终上报两院审核,由丞相签署,天子用印后确定。而全国官员的薪俸定额、赋税数字的确定等也同样如此。虽然没有了决定权,但收税的权力也不小了。刑部主管全国刑罚及审核,对了,应该再加上与六部平级的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负责治安管理和缉捕盗贼,大理寺负责审案,而都察院则负责最后审理和复核。这也算是削弱了执法者的权力,虽然免不了要扯皮,但也能减少一部分冤假错案。同时再加一个和六部平级的御史台,有内阁第三长官御史大夫执掌,负责监管官员,也算是恢复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制。对!还要加一个负责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负责藩属国和外国的一切往来之事。这样一来,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为内阁前三位大臣,至于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院长、大理寺正卿、御史台御史中丞和理藩院尚书、枢密使同列为内阁成员,如此一来便是一个十四人的内阁。”张辽停下笔想了想,“这人数似乎不妥,应该再加几人,形成单数内阁才行。皇室宗正也加进去,两院议长也算在内,如此一来便是十七人,可以再举手表决是时不至于形成平手的局面。”

    张辽再换一张白纸,“中央暂时如此,地方上也要有所变化。十三州已经显得太大,各州长官甚至能够对抗中央,这是需要纠正的。如今的大汉十三州已经基本上拥有了后世中国出了新疆、西藏、蒙古、台湾以及东三省之外的大部分领土,而且张辽没想着让这些领土外流,同时还有开疆拓土之心。如此一来,地方官制便应该重新厘定。”张辽想着,在纸上写下了“省、府、县”这三个字。

    “将十三州重新划分为数十个省,将那些郡则缩小为府,各城依旧为县,如此一来,也算扩大了官员队伍,不但能够安置大量参加公学的寒门子弟和军中退役军官,也能让士族子弟得到安排,这也算是双赢。同时也能限制地方权力过大,免得再出现一州州牧或刺史便能对抗中央的现象。好像自两晋、南北朝之后,隋唐便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划分的极多,想来也有这样的考虑吧?”

    写到这里,张辽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给中央部门和地方官府明确下属行政单位,正当张辽想继续下去的时候,突然间想到了杨修。那个自以为是的小子如今正挂着征北将军府主簿的名义留在雒阳,但是历史上的杨修之死却让张辽警惕。“这些下属单位还是留给曹操和其他人吧。反正无论他们是否接受那套相互制衡的政体,这一套官府制度也能够在稍加改动后立刻投入应用,不过官员品级还是要定的,九品就九品,反正九品十八级管理制度经历了上千年,直到后世也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存在世上。这也算是向陈群示好吧,谁让他弄出了九品中正制呢。”

    “地方上的官职此时还是有些含混不清,常常有各地官职不同的情况。但这也是因为天下大乱,才给了地方官员相当的自治权力,只要是曹军能稳定控制的区域,这种现象根本就不存在。倒是地方官制要和中央挂钩,政权和司法权力最好还是要分开,否则便会造成官员精力或能力不足而导致胥吏把持大权的局面发生。一个县城便如一个国家,稳定的三角形才是最好的,吏部派出的地方行政官员加上刑部派出的执法官员以及枢密院派出的军官,同时配合着礼部的学谕、户部的税官,五加二的体系应该可以了。至于中央的其他机构,则看情况而定,分别在府或者省一级进行设立。不过具体还是要交给曹老大他们,我这韬晦怎么看都像是软弱。呼!真不知道百年、千年之后,别人会怎么看我?”张辽自嘲的笑道。

    看看桌上几十张写满了字的纸,张辽对自己还算满意。此时他也将这些东西是否能被接受放到了一边,反而考虑起是否该复制一份并刻到石头上或者浇铸在鼎上,也让后人了解一下前辈们究竟留下了些什么。

    但张辽随即摇了摇头,此时还是关心正事的好,哪里还有心思关心千年之后……

    (启蒙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