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0章 南征荆州之孙吴军溃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10章 南征荆州之孙吴军溃散! (第3/3页)

军箭下。

    “目标不变!奔射!”张辽射出手中的弩箭后顺手给弩机上弦,搭上一支弩矢后抬头大喝一声,然后随手向依旧背对着自己的孙吴军前军方向抬手又是一箭。

    骑射是曹军骑兵的拿手好戏,而这些因为本身实力而在退出现役后被挑选成为护卫的老兵更是原本军中的翘楚,一旦回到军伍中,在统一号令的指挥下,他们立时就能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一路疾驰的战马,不断飞射的箭矢,孙吴军在三百曹军铁骑的打击下,虽然损失不过千余人,但是前军士兵的军心出现了混乱。

    赵虎此时早就不在最前排冲杀了,他站在阵中指挥着圆阵不断攻击,在孙吴军气势发生变化的瞬间,赵虎立刻抓住了战机。

    “三、四屯,锥形阵,突击!”赵虎大喊着,命令正好轮转到正面对着张辽方向的重装步兵第三屯、第四屯变化阵型,发动进攻。

    “一、二屯,护卫两翼!五、六屯,防守后路!第七屯,准备投枪,跟我上!”赵虎继续布置着进攻。之前投枪只不过是消耗了前六排(前六屯)士兵的装备,最后一排,及此时的第七屯背后的投枪还未使用,这一次,赵虎要利用投枪为准备突击的第三、四两屯士兵撕开缺口了。

    “投枪,抛射!”赵虎大吼道。

    紧跟着三、四屯身后的第七屯士兵早已经在战友的协助下将身后的五支投枪全部拿了下来,听到赵虎的命令,便拉开架势,将手中的投枪依次向前方抛掷出去。

    五百支投枪,立刻让挡在前方的孙吴军前军阵型再次变得散乱。已经结成锥形阵的两百重装步兵立刻乘势冲杀进去,挥动的长戟带起一阵阵血雾,在显得散乱的孙吴军阵中撕开一条血路。

    这时,以偏厢车和橹盾作掩护的山地步兵也利用弓弩杀伤了大量的敌兵,在携带的箭矢即将耗尽时,他们丢弃偏厢车和橹盾,以伍为单位,结成一个个六人小阵,配合着,相互掩护着继续在孙吴军中厮杀,并不断地向赵虎所部靠拢。

    而韩当此时已经顾不上前军了,张辽率领的骑兵正用高速环绕着他的中军圆阵,并利用手中的弓弩射杀着阵中的士兵。虽然韩当也命令弓弩反击,可是曹军的速度太快,骑术又极为娴熟,在面对箭矢的同时,一面抽出自己的箭矢,一面还能用骑弓将射向他们的箭矢拨开。这种战斗方式在曹军骑兵做来十分顺畅,丝毫没有惊慌失措和生涩之感,倒是让韩当和孙吴军将士颇有曹军似乎是好整以暇的感觉。

    “曹将休走!韩当在此!”韩当一时间也无法调动弓弩兵集合起来攻击,毕竟曹军的奔射是围绕着他的圆阵,他只能亲自出阵,想拦住领头的曹将。

    张辽没想到韩当会出来,但是此时韩当阵中已经停止了反击,他也不能太不讲道理。张辽扭头看看战局,乐进和黄忠分别与徐盛、吕蒙纠缠在一起,只要能解决韩当,此战就结束了。

    想到这里,张辽马不停蹄的向韩当冲去,只不过他收起了弩机,重新绰起长枪。

    “征北将军张辽在此!韩当接招!”张辽大吼一声,端平长枪。

    此时韩当才认出当面曹将竟然就是张辽,心中吃惊,手上自然不稳。仓促间竖起长矛,却忽略了他战马的速度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接招!”接近韩当了,张辽口中大喝,手上用劲,长枪平平的向韩当的右胸疾刺过去。

    韩当见状已明白张辽这一击他无法抵挡,身体向左一歪,侧过身,双手举起长矛,向借此挡住张辽这一击。

    哪知道张辽这一击看似凶猛,实际上根本就是虚劲,双马交错之时,张辽左手突然握住枪杆后端,右手猛地向右一挥,长枪狠狠的砸在韩当的背部。

    韩当后背受此重击,身体向前一倾,口中顿时吐出一口鲜血。随即就感到两眼发花,头部发晕,再也坐不稳了,从马上摔落下来。

    此时随后跟上的张新正好纵马疾驰到位,跳下战马,与身后跟上的曹军骑兵将韩当擒获。

    张辽此时可没有停下来,他继续纵马从韩当出阵的缺口处冲入韩当中军阵中,张新身后没有下马的骑兵也紧跟着张辽,长枪、马刀的挥动下,因为韩当落马被擒而心神被震的孙吴军根本就无力抵抗。

    张辽顺利的冲到韩当军旗下,杀散护兵,抽出佩刀,反手对着旗杆就是一刀。绳索应声而断,韩当的军旗随即落下。

    “韩当已死!降者不杀!”张辽举起佩刀,大声怒吼。

    “韩当已死!降者不杀!”紧随着张辽的曹军骑兵立刻齐声高喊。

    “韩当已死!降者不杀!”赵虎所部也在听到骑兵的声音后齐声高喊。

    千余人的声音和那面被风吹的在空中飘舞的“韩”字军旗使得整个战场的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孙吴军将士的心气顿时降到最低,而长沙兵和乐进所部则士气大振。

    “出击!”临湘城最后的两千士兵也被孤注一掷的韩玄派了出来。

    “出击!”南北两面曹军所部的辅兵也被徐庶和乐进派了出来。

    这四千生力军的加入,顿时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孙吴军,溃散了……

    (启蒙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