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1章 新战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41章 新战术! (第3/3页)

实情况。虽然这与流行趋势完全相反,可是却符合张辽一贯的战术思想。曹军的战斗很少有连续作战超过半年的,永远都是在选定目标并制定好战术以及应变计划,同时也做好了一切的后勤准备后,大战才会开始。而战争结束通常都在三个月左右,基本上不会拖长时间。

    这并不是曹军不善于拖延时间,而是因为张辽的存在,曹军如今更加讲求效率以及作战成本。毫无节制的将一只大军屯扎在野外与低聚对峙,这无疑是会增加曹军的额外支出。所以即便是宛城地区的对峙,曹军也永远是在军营和城池中驻屯。

    正因为如此,张辽一上来就强调时间便无人感到奇怪。不要忘记,攻取汉中张辽只用了半个月。虽然那其中也有政治解决的因素,可是没有张辽对时间、空间的把握使得张鲁无法获得援兵,张鲁哪里会投降的这般干脆?

    “为了达到作战目的,在强调时间的前提下,这个战术的重要因素就是奇袭、集中和速度。奇袭毋庸解释,说的就是发动攻击的突然性,这其中也包括了战前足以乱真的欺骗,对开战时机以及战斗突破口的选择。而集中则是将所有拥有快速机动能力的骑兵统一的集合起来,已形成局部的骑兵优势。这一点在对韩遂时尤其重要……”

    曹军在进行军改后就已经将大批的骑兵进行了独立编制,如今完成军改的军事集团中已经没有了五百人以上规模的骑兵与步兵进行混编了,步兵中的骑兵除了将领的卫队就是斥候。这一点上也让在场的将领充分感觉到了张辽的这个战术与军改似乎是息息相关的。

    “……获得兵力优势的骑兵在合适的战术指挥下能够后发挥出多大的作用我就不再多言,在场的几乎都是沙场宿将,对此应该很清楚。我要说的就是在集中优势兵力,并发动了突然袭击之后,我们的骑兵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速度优势,在敌军尚未反应过来之前,最大程度的获取战绩,最少也要取得约半数的战果。孙子曰:进而不可御者,速也。这就是孙武子在其兵法中对快速攻击的说法。正所谓: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就是速度所造成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的绝佳比喻。”

    张辽这一套完全是二战中德军装甲集团战术的翻版,只不过在不涉及到具体兵器应用的前提下,任何理论都是有其共同性的。张辽的这一番话让在场的将领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张辽提到的高速、机动的战术原则,更能够激起这群好战分子们潜藏在心底深处的那股冲动和属于战场男儿的那股狠戾。

    “一张纸,若要让它的长度和宽度变小,在不能够裁剪的前提下,用折叠的方式便可以达到效果。而在这套战术中,骑兵的高速机动就是尽可能的以缩短时间的办法在缩小空间的距离,换而言之,就是要达到折叠空间,尽快结束战争的目的。”张辽这时候拿出一张纸比划着。

    以时间换取空间,这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守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进攻有德军的闪电战,防守也有中国的抗日战争。就算是在汉代,也有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例可以套用。张辽的讲述并不难以理解。

    “此战术并不负责,唯有一处需要重视,那便是步兵的配合。突破敌阵,歼灭敌军都可以由骑兵完成,而然占领城池却唯有步兵最为合适。我们此时要解决的就是步兵如何在骑兵告诉的突击之后与骑兵配合作战。”张辽说到最后终于点题。

    在场的可是占据了曹军半数以上的大将,纷纷开动起自己的脑筋,为步兵与骑兵的配合作战出谋划策。

    但是在他们尚未有结论之前却听到曹彰开口说道:“北方大地骑兵为尊,可是南方山川耸立,河道纵横,骑兵虽不至于无用,却因地势限制了兵力而作用大减。倒是山地步兵和水军所属步兵的作用更大。就是不知是否也能适用这套战术?”

    众将扭头向曹彰看去,随即相互交换着眼神。不过他们的眼神中明显是一种兴奋和欣慰,曹彰的想法表明他也已经能够独立队战术进行思考和判断,这距离曹彰成熟也就不远了。

    “这套战术的威力毋庸置疑,然而步兵与骑兵在速度上的巨大差异却很难弥补啊!”夏侯惇叹道。

    “不然!”徐晃开口说道:“将军善用车,无论是平原行军还是山地行军,都可以用车来运送军械补给。那么是否可以将已经过时的战车重新拿出来呢?”

    “可行!”张辽眼神一凝,徐晃这番话让他想到了骑马步兵和乘车步兵,这全权等同于后世德军中的装甲步兵,如此伴随骑兵一同战斗,速度上绝不会吃亏。但是其中也有难处,张辽说道:“不过这需要大量的驮马,却会对我军的军费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且用马车运载步兵伴随骑兵作战,这种战例从未有过,还需要咱们详细研究一番。”

    “那干脆到城外的军营中先试试看,如何?”夏侯渊有些迫不及待。

    “好!那就同去!”

    一群人从张辽府中蜂拥而出,向城外奔去。

    (启蒙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