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动手的理由! (第3/3页)
而且堂堂官员,你还想让他们与小吏为伍,这成何体统?”荀彧板着脸责怪张辽。
张辽对此根本不以为然,他这回可是要和荀彧讨论一下太学的问题。这个问题相信荀彧不会反对,毕竟这也涉及官员、贵族子弟的教育。
“文若,咱们就事论事,那个建议既然被主公否了,我就绝不会再提。这次拉着你是有事与你商量,与刚才的事半点关系也没有。”张辽笑嘻嘻的说道。
“真的?”荀彧将信将疑。
“啧!骗你作甚!主公都否了,我再纠缠此事难道还有好处不成?”张辽面色一整,正色回答道。
“那你说吧!”荀彧也知道张辽不是信口开河的人,能够这样说,必然是有事商量。
“我个人认为,这些官员贪腐渎职除了监督不严,自身修养不足之外,还有就是储备官员数量不足,一旦将他们罢职,暂时就可能出现空缺,所以无法给这些在任的官员以压力。若是咱们有着大量的后备官员,在职官员在触及律法时就必须好好地考虑一下了。”张辽说道。
荀彧白了张辽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你才知道储备官员数量不足啊?说吧,你有什么好主意?”
“呵呵!”张辽笑了笑,说道:“我的意思是恢复太学。”
“恢复太学?!”荀彧身子一震,喜道:“好事啊!如今除了各地举荐的孝廉和茂才根本就不足用嘛,那些公学中的学子却又大多缺乏经验,只能充任属吏。恢复太学可以将大批各地的优秀士子集中起来,也能让雒阳的名士、官员为其授课。虽说短时间内还不能使用,但却是可以惠及后世的好事啊!”
“你这就算是同意了?”张辽问道。
“等等,你总不能就这么没头没脑的说一句就算完了吧?”荀彧虽然为人方正,可是与张辽接触久了,也在遇到张辽时会说出些完全与其一贯的形象所不符的话语。
“怎么可能!”张辽做出一种冤枉的表情,随即又立刻换上一副有些谄媚的笑脸说道:“当然,我这里也没有具体的细节,不过大致的方略还是有的。”说完,张辽就从怀中掏出几张纸递给荀彧。
其实恢复太学很简单,重修雒阳城时还有不少材料没有用完,即便是有部分被权贵弄走,但剩下的物料依旧可以在太学的旧址上从新建起一座学堂,所缺的无非就是装饰、景观和人工而已。而且太学中教授的科目也与张辽心目中的差不多,最多就是将算学的教材换成张辽编写的,可这也是被郑玄认可的。至于骑射根本就是汉代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只不过清谈的出现,玄学的兴起使得士子渐渐向文弱化方向发展了。
张辽给荀彧的实际上是他希望看见的太学的分类机构,由国子监、弘文馆和崇文馆组成。这也是张辽从唐代制度中抄袭的,国子监的学子是由各地公学推荐学子和军中举荐读书深造的军官组成;弘文馆的学子则是各州举荐的士子中未通过官员任命考核的以及普通贵族、士族和官员的子弟;而崇文馆级别最高,其中的学子则是由国子监和弘文馆中考核最优秀的学子与权贵子弟组成,人数也是最少的。
这样一来,因为贵族、文武官员的子女被集中在一起,也能使雒阳城的师资力量得以集中利用。同时还等于给这些为人父母者加上一道紧箍咒,免得他们离开雒阳就可以为所欲为。最重要的是这些学子大部分都是官员和贵族子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将会在未来成为官场中的一员,而太学就是给他们初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脉的场所。
“这个建议你系那个丞相禀报了吗?”荀彧对张辽这样将太学分成三部分也很感兴趣,不过没有曹操的同意,这件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没有。想先让你看看有什么疏漏,然后给我修改一下。”张辽面不改色的说道。事实上他也没有说谎,他确实没有和曹操说过这件事,只不过是个曹昂说过而已。
“此事确实要务,不过如今却不能不暂缓。”荀彧思考了一下后说道。
“这是当然,如今又是救灾,又是军队换防,还有暴露出那么多问题要处理,自然是要等一阵子。不过这也正是我此时找你荀文若的原因,你得空就挑挑毛病,完善一下。等这阵子忙过了,咱们联名系那个主公上书。”张辽说道。
“好!”荀彧点点头,将这几张纸收进自己怀里,转身离开。曹操的怒火必须有人承受,他这个尚书令还有的忙了。
“给他了?”
在张辽看着荀彧离开的背影时,郭嘉走到他的身后说道。
“嗯!慢慢来吧。这就像是要掘开大堤,一次性掘开势必让大水汹涌而出,会伤到自己。先开小口子,然后慢慢泄流,一点点的将水放干。”张辽头也不回的说道。
“文若太固执了!”郭嘉叹道。
“他是个好人!”张辽说完这句话,接过一旁张新递过来的马缰,翻身上马。一抖马缰,催动战马,绝尘而去。
(启蒙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