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荆州俊杰(上)! (第3/3页)
攻曹操,曹操必然是无法抵挡。但那时候诸侯们各怀鬼胎,均希望袁绍与曹操最好是两败俱伤,即便能分出胜负,胜者也要元气大丧,那时他们便可以乘机占些便宜。但投机者毕竟胸中格局太小,他们未能料到曹军竟然能够大获全胜而且自身的损失也并不算大。在得到了河北与袁绍的降军之后,曹军的实力更加雄厚。但此后也并非毫无机会,那时幽州虽然名义上被曹军占领,但实际上曹聚所踞者不过六郡之地,还要与鲜卑、乌桓共处。建安五年曹军占领幽州,建安六年乌桓便打上门来,建安七年更是与鲜卑联军十余万进犯幽州。那时候若是公孙康一同出手,即便幽州守将是那战无不胜的张辽也未必抵挡得住。建安十年曹操北伐乌桓,那时候若是公孙康也出手相助,乌桓的塌顿务必就会败得如此之快。而此时荆州、江东和西凉若再联合出兵,即便最终不能彻底击败曹操也能占上不少实地,更可以削弱曹军。但是这些机会没人去抓,他们你只顾着自己门口的便宜,就比如孙权只知道盯着江夏,刘备也一直对丹阳虎视眈眈,刘璋始终在于张鲁较劲。如此诸侯,若不败于曹操之手,真真才叫天理不容啊!”石韬这一番话一针见血的揭穿了诸侯们自私自利的实情,也从根本上反驳了崔圹的论点。
崔圹似乎是被这一番话给打击到了,愣愣的一句话都没说。
其实崔圹与石韬、孟建这三个好友之间却又如此观点相对立的情况出现也不是没道理的。
崔圹出身博陵崔家,是属于士族子弟,而孟建、石韬,甚至包括徐庶都是庶族子弟,如此一来,对待曹操的态度自然就有了差别。曹操虽是世家出身,但祖父是中常侍,这就为士族所不齿。曹操起兵后虽然也有士族加入,但是他身边更多的却是自家亲戚和庶族子弟。而《招贤令》的一再颁布也让庶族子弟找到了自己跻身仕途的机会。再看曹操击败的对手,从陈留张邈到徐州陶谦,再到袁术、袁绍兄弟,除了一个吕布之外,全都是士族。加之曹操的很多政策就是为了削弱士族的力量,如此一来,曹操不为士族所喜也就顺理成章了。
崔圹就是持这样观点的士族子弟,即便博陵崔家已经有崔琰在曹操身边为官,但是这不过是世家为了保全家族的策略,崔家的根本并未真正靠拢曹操。
而孟建、石韬这样的庶族子弟却因为曹操的政策而深受其益,他们支持曹操,希望曹操能够统一天下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此一来,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也就必然会产生,这和他们的私交无关,完全是出于各自所处利益阶层的需要所致。
至于徐庶,他同样也是庶族,但经历丰富的他却尚未决定要投靠哪一方。只不过天生的阶级使得徐庶在潜意识中保持了对曹操一方的一种好感。
“哈哈哈……”正当崔圹哑口无言,众学子在那里议论纷纷之时,一阵异常洪亮的笑声从门外传入草堂之中。伴随着笑声,一位身材不高的丑陋青年学子步入堂中,此人大约二十二、三岁上下,相貌古怪而丑陋,身材五短。但是眉宇之间却流露出不凡的气质,一对细眼中不时闪现出睿智的光芒。丑陋的相貌与睿智的眼神形成鲜明的反差,令人过目难忘。
“士元为何发笑?”石韬奇怪的看着这个丑陋青年问道。
石韬的话表明了这丑陋青年的身份,他便是荆州庞家的子弟,鹿门书院山长庞德公的从子,庞统庞士元。只见庞统那小眼一眯,笑着问道:“刚才广元你可是说南方诸侯无力抵挡曹操南下?”
“正是!若有不妥,还请士元兄指教!”石韬很是恭敬的说道。
鹿门书院中最被庞德公和司马徽等一群老师看好的学子便是这庞统庞士元和另一个今日未到的诸葛亮诸葛孔明,其他学子即便是在外面再如何傲气,回到书院中依然对这两人的才学钦佩不已。石韬此举倒并非示弱,而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庞统能够指教一番。何况两人之间也是交情匪浅。
“哈哈哈!指教不敢当,相互交流倒是没问题。”庞统虽然相貌丑陋,但为人并不狂傲,否则焉能在书院中有极好的人缘,“其实也就是一件事,我刚才在叔父那边听水镜先生说孙权派出了中司马诸葛瑾出使荆州,同时又派出了赞军校尉鲁肃出使吴郡。”
“哗……”草堂中的学子们顿时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
这群学子既然身在荆州求学,自然对荆州与孙吴的恩怨了若指掌,对曹军南下,他们能想到的也只有联合江东诸侯,但是两家的深仇大恨却让人望而却步。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孙吴竟然主动的向荆州派出了使者。
“士元兄,那使者可就是孔明的胞兄?”崔圹也似乎从刚才的打击中缓过来了,开口问道。
(启蒙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