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0章 回家的路上教孩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90章 回家的路上教孩子! (第2/3页)

夸奖张震即便平时再如何摆出小大人的样子,如今也是一脸掩饰不住的喜气。

    “震儿,对于城濮之战和退避三舍的晋文公可有什么看法?”张辽对自己儿子的武学进度相当清楚,可是文学方面他就不是太了解了,此时有机会,张辽自然不会放弃。

    “嗯……”张震对这个问题有些犹豫。

    但张辽没有立刻就进行指点,他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想明白这个问题。即便是有错,也要让他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从而加深他的影响。

    “晋文公是个诚信之人,楚成王也是英明的君主。子玉似乎太过刚愎自用,那个城濮之战则是决定了晋国重新崛起,奠定了晋文公方伯的地位,成就了霸主地位……还有……还有阻挡了楚国的扩张之势……嗯……”张震挠着头,在绞尽脑汁的思考着。

    看到儿子那副苦苦思索的表情,张辽不由得哑然失笑。他用左手一把将儿子牢牢地保住,右手在儿子头顶上使劲的一揉,笑道:“说的不错,可见你确实学了不少东西。”

    “那是!都是琰姨教我的!”听到父亲的表扬,张震顾不得刚才自己还在那苦思冥想的烦恼,一下子又高兴起来。

    张辽闻言不禁翻了翻眼皮,他就知道,自己儿子这套认为晋文公是诚信君子,楚成王是英明君主的论调绝对不是他本人教的。也只有蔡琰这个受到其父蔡邕影响至深,也算是儒家子弟的人才会持有这种论调。若是他,或者是郭嘉、曹操,都不会说晋文公是诚信君子的。事实上能在任何一个时代中称王称霸的君主,都绝对不会是君子,之所以他们能有明君之名,无非就是表面文章做得好而已。

    “震儿,你真觉得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在对楚军讲诚信?”虽然张辽是要让自己的儿子自己再现实中领悟,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应该是吧?”张辽的问题让对父亲推崇备至的张震有些不自信了。“不过……”

    “不过什么?”开始还对儿子的回答感到有些伤脑筋的张辽在听到还有转折的时候又重新燃起希望。

    “嗯……应该是……我觉得……反正这退避三舍怎么看都更像是诱敌深入。”张震犹豫了半天才小声说道。

    “哈哈哈!”张辽此时更加高兴,因为这时候张震才是以一个兵家弟子的身份在看待城濮之战。“不错,你能够这样想,足见你平日的兵书没白看。”

    “父亲,你能说说城濮之战吗?”张震这时候也觉得自己之前说什么诚信似乎与父亲一直强调的兵家原则不符,见到张辽并未生气,也得寸进尺般的想听听张辽的亲自教诲。

    “好啊!城濮之战确实是奠定了晋文公春秋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从战争的初期就能够看出来,晋文公并非谦谦君子。他为了不使晋国独自面对强大的楚国,在自己出兵之前一直将消息隐瞒,同时还用计误导了秦国和齐国,使得这两个当时同样强大的国家也出兵宋国。如此一来,便使楚国兵力无法集中对敌,也使得楚军及楚王都因为三大国的介入而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意志。这应该是兵法中的借势。而随后的变化更是表明晋文公并非宋襄公那样的傻子,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围攻宋都,可晋文公并未直接出兵宋国,而是将兵力用在攻打曹国和卫国,曹、卫两国的国君曾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经曹、卫时对其大加羞辱,又是地处宋国身后,极易威胁正在围攻宋国的五国联军。晋文公打得便是借找曹、卫国君一雪前耻的借口,让楚军感到威胁而借此引诱楚军来援而使宋国之围得解的主意。这也算是战国孙膑围魏救赵的春秋版本。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其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如此的晋文公无论如何都与诚信君子搭不上关系。”张辽时刻不忘记让自己的儿子忘记迂腐的诚信君子。

    “至于楚成王,他到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君王。能善待一个流亡的公子,能当机立断的决定撤军……”

    “他没撤军!”张震突然插嘴道。

    “是没有全部撤退,至少在面对三大国联军的时候,楚成王将自己统帅的楚军撤退到了申地,又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撤离齐国,要求子玉将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同时还派人告诫子玉莫要轻视晋文公。虽然子玉并未撤退,可那只能说明楚成王耳朵根子比较软,子玉一反对,楚成王便不再坚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又何尝不是楚成王习惯了听取众人之言,让自己的部下自由发挥呢。”

    “那父亲不也说过必要时还需独断专行才是啊?”张震不解道。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所以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前线将领自己决断,何时该强行收回指挥权就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