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张辽和蔡琰的学术思想小碰撞!(下) (第2/3页)
林主流的批判。但乱世之中正是人才辈出,思想勃发的时代,也是士人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时代,再加上张辽的身份背景,这也是张辽推出了《天演论》这部完全与主流思想相反的书籍能够被士林接受原因。
可是张辽能写出这部《天演论》实际上并不算是他自己的东西,虽然并没有大量抄袭严复先生的译本,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均来源于原书,剩下的也是大量后世学者以及网友们的经典评论,张辽除了将他们用自己的话串联总结出来,并以这个时代士人的接受程度做了修改,也就再没有多少原创的东西了。虽然在别人眼中张辽此书确实是惊世骇俗,独树一帜,而且标点及近乎白话的文风均系首创,可张辽自己心里却知道他自己的分量。
一个大学扩招后的学子,水平远不如他的前辈,更不可能和蔡琰、管宁这些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相比,若不是有那么多的后世的思想体系为张辽支撑着门面,他也就是一个武夫而已。
想到这里,张辽便再度萌生其退缩之意。
“昭姬小姐,其实在书中我已将自己的观点阐述的极为详尽,如今便是要说也脱不开书中内容,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既然昭姬小姐曾读过拙作,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自己领悟的总比让人告知要更加的深刻明晰吧。”张辽开口推辞。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张将军此言倒是深得士人读书求知之精髓,琰佩服。”张辽随口的一句话又让蔡琰感到佩服,也再度对张辽的不配合相当恼火。不过言辞虽然客气,语气就没那么和气了。
蔡琰是何人?蔡邕幼女,自幼随蔡邕读书,不但深得其父真传,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虽有被劫匈奴之祸,但回归大汉后依旧被士林热捧,虽然蔡邕弟子不少,还有得到蔡邕赠书的王粲,但蔡琰还是公认的蔡门第一人。
张辽的不配合让蔡琰心中自然不满,可她哪里知道张辽这才是真正的藏拙,毕竟蔡琰不是管宁、孔融,张辽能接受自己不如管宁、孔融等人的事实,却依旧不愿接受不如蔡琰的现实。这却还是张辽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在作祟,要知道,便是后世民国始提倡了男女平等近百年后,这四个字依旧不能成为现实,也难怪张辽有如此心态。
张辽对蔡琰的不忿倒也不以为然,虽然他知道自己如此举动是有些不妥当,可是这总比让自己当着众人的面栽了面子要好。甚至自己的这般举动只要经过刻意的宣传,完全可以变成一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甚至能将自己宣扬成为一个不愿与人多做口舌之争的君子。舆论宣传的威力,来自后世的张辽却是非常清楚,而那些明暗手段,张辽也丝毫不缺。
“昭姬小姐,其实要想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只要关注一下此人的成长经历便可以大致判断出来。我自幼生长在边疆,从记事起便见识过兵灾。长大之后更是为了抵御入侵的胡人而亲自加入战斗,从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