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进军河北(下) (第3/3页)
成功把握。二來如果这一次能够成功的攻下中都。甚致是抓住完颜长之。就完全可以弥补尚能在进攻开封府时建立功绩的遗憾。
接下來就是讨论这次进军的细节。虽然现在宋军在海上以经沒有任何敌人。。而且宋军也有相当丰富的渡海作战经验。但这一次可不是小规模渡海。因为中都可是金国的都城。虽说现在金国已是奄奄一息了。但按杨炎的估计。至少要保证七到八万的兵力。才比较有把握攻下中都。并能够应付其他意外事情发生。
目前宋军共有战船四百二十多艘。除去水手和必备的水军士兵之外。一次全员大约可以运载士兵五到六万人。但渡海作战并不是把人送到岸上就完事了。除了运人之外。还有相应的马匹。粮食、帐蓬以及其他的军用物资。因此一次渡海。三万人是极限数字。那么达到杨炎估计的数字。至少需要三次运送。这还不包括塔车这样的大型攻城器具。
而按照李公佐估计。从滨州的永淸河入海口上船出发。到中都所在的大兴府海河入海口一带登岸。大约需要三到四天时间。也就是说。第一批抵岸的三万人马必需要坚守八到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得到下一批援军。而要等到大型攻城器具送到。恐怕就要第到第三次抵岸才能有。因此尽管杨炎的计划有很大的成功把握。但同样也有不小的风险。
杨炎当然知道。打仗是沒有绝对把握。而且时间紧迫。也來不及制定严密的计划。有风险也要试一试。
于是经这众人的一天商议之后。最终决定。暂时只定下三次渡海的计划。
由杨炎、赵月如、刘复武为第一批渡海的主将。带领三万士兵和相应的马匹。其余尽量轻装出发。不带大型器具。只携带十五天的粮草。但要带足弓箭和火器。同时还有二十门火炮。蹬岸之后。可以视中都地区的情况而定。可攻则攻。如果不可攻。也就不要急于进军。而是立刻在蹬岸地忐附近占领一二个县城。建立固守阵地。等待下一批援军到达。
而在第一批渡海的宋军渡海期间。留守的人马尽可能在沿海争收集渔船商船。好使后两批渡海尽可能多带一些人马物资。
第二批渡海同样也是三万人。主将是曹勋和张师颜。将随船携带一部份蹬云梯。等两批人马合兵之后。就开始向中都发动进攻。先清除中都外围的地区。对于中都。也是可攻则攻。不可攻则驻兵于城下。等待后援人马。
第三批渡海主将是郭振。登陆的人数将视中都的战况和收集的船只数量而定。如果一但战局有利于宋军。就将以运送大型攻城器俱为主。到岸之后。宋军就可以立刻对中都发动进攻了。
同时也视当时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第四批渡海。
计划确定之后。宋军立刻开始实施。人马、粮草、器具、物资。都在向滨州转移。杨炎、赵月如、刘复武三人也率领着第一批渡海的宋军。登上战船。向大海中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