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三十五章 战略对话(下) (第3/3页)
是一个不错地解决办法,道:“皇上所言极是有理,臣马上启动这一计划。 ”
文天祥献计道:“皇上,臣以为,可以开科举,选出一批有才干的士子。 ”
陈宜中是科举出身,也赞同文天祥的办法,道:“皇上,履善所言有道理,臣也是这么看,还请皇上采纳,恢复科举。 ”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李隽是认识得很清楚,下定决心要废掉,哪会恢复,道:“朝庭目前是没有银子,更没有精力恢复科举。 朝庭需要的不仅仅是读了点圣贤之的读书人,而是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哦,对了,培训班恐怕不能满足将来对官吏的需求。 这样吧,朝廷拨出一批银子,开办一所政法学院,专门培养朝廷所要的官吏。 他们不仅仅要学习如何做官,还要学会如何做好官、做清官。 ”
古代官员的来源主要就是科举取士,认为懂得孔孟之道地读书人就是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无可否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地确做出过很大贡献,但也制约了中国的展,李隽别出心裁,从现在各国推行地政法大学获得启,开办一所类似的学院,专门培养官员,的确不愧为一种良法。
南宋现在有很多学院,涉及到各个行业,初步效果还不错,文天祥一拍脑门,立即表示支持道:“皇上所言倒是警醒臣了,这学院不仅要办,还要办大点。 不仅要培养新的官员,还要把现有的官员送去培训一番,让他们知道如何当一个好官,不要当贪官。 ”重重一下敲在桌子上,感叹道:“臣这些日子查处的贪官何其多也!”
文天祥正直无私,对贪官是深恶痛绝。 可是贪官是查不完,抓不尽,着实让他苦恼,李隽这法子肯定具有警醒之效,由不得他不赞同。
陈宜中也表看法道:“好多士子入仕之初怀着一腔热忱,为民请命,到后来却是自己一抹黑。 贪得无厌,这政法学院肯定会治愈他们这种贪病。 ”
“官员贪与不贪。 和教育固然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于朝廷地行政体制,想以一所学院就治好他们的贪病,也太天真了。 ”李隽在心里如是想,道:“你们都赞同,这事就这么定了。 先把培训班办起来,再筹备学院成立事宜。 ”
“遵旨。 ”李庭芝他们高兴地领旨。
“祥甫一个人忙中书省的事。 实在忙不过完。 你们看看,祥甫都华满头了,让人看着也怪难受。 ”李隽很是同情地看着这个辅大臣,道:“这样吧,要6秀夫回来,帮帮祥甫。 ”
李庭芝的事务真的是多得不得了,以他的感想他宁愿扬州去面对蒙古大军,也不愿主持中书省的事务。 很是感动道:“皇上,为朝廷出力,为国尽忠,臣之本份。 臣别地没有,忠心还是有一颗,武侯所言‘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臣一时不敢或忘。 ”
李隽知道他是一个诚实人,不说假话,这话是他的志向,感叹道:“祥甫是我大宋朝臣子地表率,将史册留芳!”
李庭芝在朝中的威望自然是没有说的,他的人品也是无话可说,文天祥他们点头赞同。
李隽走到地图前,道:“你们看看地图,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给我们收复。 部分地区即将收复。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的建设将提上议事日程。 有句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长江流域地展当然是要靠长江,整个长江流域将会因为长江而兴盛起来。 但是,长江流域还缺乏重要的码头,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起货物运输的港口。
“我决定,在这里,吴淞地区建设一个良港,便于长江流域的经济建设。 对于这个港口,朝廷的方针是‘给政策,不给银子’,谁建设谁受益,货物的进出可以收费,船只的停泊也可以收费,当然是要在朝廷指导下收取合理的费用。 ”
李隽点中地地方就是现在上海的吴淞码头,那是一个良港,建设起来的话,对于长江流域的开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大量的货物将从这里启运海外。
上海设镇是在咸淳三年,才七年时间,还没有筑城,仅仅是一个小镇,正是李隽这一构想使得以上海为龙头地长江流域大开正式启动。 在不久的将来,将以吴淞为中心,建成一个大都市,长江流域的货物将在这里上船,运往海外,海外的货品也将从这里运往内地。
在座的都是战略家,当然知道李隽如此布点的好处,深表赞同,大声叫好。
廖胜功表看法道:“皇上,臣以为可以派人把京杭大运河疏浚一下,既便于南北货物运输,还便于兵力投送。 ”
京杭运河贯穿南北,要是畅通的话,带来的经济军事好处自是不用说,军队可以从江南直华北,威逼北京也不在话下,这是针对未来光复燕云而提出的前期措施。
李庭芝他们点头赞同,李隽道:“我也是这么想。 光复的地方不仅仅需要官员,银子,还需要大批各类人才,还需要资金。 人才,我们现在有各种学院,可以培养。 虽然现在地规模不大,人数有限,等条件成熟了,我们可以办大点,多办点,办得更好。
“朝廷要采取措施,把地主、富农、商人手里地银子转化为资金,投入到这些地区去。 有了这些资金,这些地方想不展都不行。 ”
李隽提出的“给政策,不给银子”与中国现在进行地改革开放差相仿佛,中国现在的改革就是“给政策,不给资金”,资金是引进的。 中国现在的开放可以利用海外资金,李隽就没有这个条件,只能通过自身的积累获得。
中国古代的有钱人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他们把大量的钱埋在地下,数十年后,数百年后不知道便宜谁了,而不是去投资,让钱生出钱。 李隽深晓这一历史习惯,才提出这种构想,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地主、富农、商人急剧转变身份,把资金投入流通环节,推进了南宋工业化的进程,百业兴旺。 不用说,他们也就变成了实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