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章 (第2/3页)

鸽子就应该在天上飞!”一位飞行事业的坚决的拥护者喊道。

    “应该像脚踩大地一样踩着大气前进!”另一名飞行事业的热烈拥护者应和。

    “有在地上跑的火车,就该有在天上跑的火车!”一个叫嚷得最凶、拿着广告喇叭呼唤新、旧大陆的人说道。

    确实,无论是试验还是计算,都非常清楚地证明,空气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支撑体。一个直径1米的圆形降落伞不但能使降8的速度减缓,而且会使降落失去加速度。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同样众所周知的是,在高速运动中,重力由于其作用基本上与速度的平方成反比而变得微不足道。

    而且人们还知道,飞行动物的体重越大(尽管这类动物的飞行速度不快),支持它们的必要的翼翅面积相应地会越小。

    所以,飞行工具应当利用这些自然规律,去模仿飞鸟这个被法兰西科学院的马雷博士称之为“空中运动的令人赞叹的物种”一

    概括地说,解决该问题的机器可分为三类:

    1.螺旋桨机,或曰螺旋机:实际上,这只是些轴向垂直的螺旋桨。

    2.蚱蜢机即尽力照着鸟类自然飞行的样子去飞行的机器。

    3.飞行机,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些有斜度的平面,很像风筝,只是在水平方向有螺旋桨牵引或推动。

    所有这几种系统都是过去有、甚至现在依然还有一些决心捍卫其到底的拥护者。

    而罗比尔经考虑再三,决定抛弃前两种系统。

    蚱蜢机机械飞鸟,无疑有其长处。1884年雷诺先生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但也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总不能原封不动地照着自然去模仿。火车头并非兔子的翻版,蒸汽轮船亦非游鱼的拷贝。前者安的是轮子而不是腿,后者装的是螺旋桨而不是鳍,但它们都走得不错。况巨鸟类飞行的动作是那么复杂,怎么弄清它的飞行机制?马雷博士不是曾经猜测说乌翼在上举时羽毛会张开让空气通过吗?这样的运动,要人工造一部机器去模仿,少说也是困难重重。

    再说,飞行机方面已经有不少好的记录,这已是无可怀疑的事实。螺旋桨的斜面作用于大气层,这种方式可以产生上升的动力。小型装置的试验证明,其载重量即除机器自身的重量之外人可以支配的载重量随速度的平方递增。这一点极为有利,其益处甚至超过作匀速运动的长艇。

    罗比尔觉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螺旋桨即被韦尔顿学会的人戏称为“圣爱利丝”①而加以指责的东西已足以解决他的飞行机器的全部需要,用一部分螺旋桨来使机器悬在空中,用另一部分螺旋桨来快捷安全地推动机器前进。

    ①见第三章注释。

    是的,从理论上说,用一个螺距短但叶面积却很大的螺旋桨,就可以像维克多塔坦先生所说的那样,“以最小的力来提升无限重量的物体”。

    如果说蚱蜢机一般是通过模仿鸟儿扇动翅膀的动作向下压迫空气从而得以上升的话,螺旋桨机则是通过其螺旋桨的叶片斜切空气而得以升高,就像是通过斜面升高一样。实际上,这是一些螺旋状的,而不是涡轮式的叶片,螺旋桨的旋转会使螺旋桨轴向移动。轴是垂直的,它就会垂直移动;轴是水平的,它就会水平移动。

    罗比尔工程师的整个飞行机器也只有这两种功能。

    准确地说,它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平台、提升和推进机构、机房。

    平台这是个长30米、宽4米的框架结构,就像一个带有踢马刺状尖头的道道地地的轮船甲板。甲板下面,是一个筋骨坚实的圆形壳体,里面包括生产动力的机器、辎重舱、操纵装置、工具,还包括机上淡水箱在内的各类物资杂品总库。平台四周是一些小柱子,由铁丝网连着,上面装着栏杆以作扶手。平台上面有三个舱楼,舱楼内的小房间有些用作寝室,有些用作机房。中间舱楼里装的是驱动全部提升装置的机器,前部舱楼装的是前推进装置驱动器,后部舱楼装的是后推进装置驱动器。三部机器均有自己独特的启动方式。前部的第一舱楼里,还包括配餐室、厨房和船员舱。船尾的后舱楼里还有几间舱房,一个是工程师房,一个作餐厅;上面的玻璃舱里,舵手通过一个强有力的舵轮来操纵飞行器。舱楼的舷窗都装着钢化玻璃,比普通玻璃要结实10倍。虽说工程师操纵机器已十分得心应手,着陆时完全可以做到平缓、轻柔,壳体下面还是装了一套弹簧系统,以便着陆时起缓冲作用。

    提升装置和推进装置平台上,每边垂直安放15根轴,两边共30根,中间还另外有七根更高些的,样子就像是一艘37根桅杆的轮船,只是桅杆上不是船帆,而是螺旋桨。每根轴上水平安放的螺旋桨为两个,桨距和直径都比较短,可作速度惊人的高速旋转。每根轴的运动都独立于其它轴。每两根轴的转动方向相反,这样设计是为了防止飞行器打旋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这样既可以使螺旋桨连续不断地沿着垂直的空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