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因名而生,因名而死(求票票~) (第2/3页)
就是这张图,却让他看清了很多东西。
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是南中王门一派。
而另一位创始人钱一本,则是江右王门。
被称为“东林党魁”的钱谦益,少年时拜师顾宪成,算是南中王门,可后来又拜在泰山学派门下。
泰山学派就是出了著名的狂人“李贽”的那个学派,号称王门“左派”,与其他王门心学格格不入。
除了这些,名单里还有粤闽王学、浙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
这份名单中各人的学术派别简直就是王阳明心学在晚明开出的一树繁花,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而关键问题是,名单里,也不全是心学门徒!
叶向高、赵南星是标准的程朱理学门人,而沈从吾又是关中气学的代表人物。
这叫什么“东林学术门阀”?
几乎就是晚明这个思想混乱时期的同步呈现罢了!
朱由检拿起那两份籍贯统计,又看了看眼前这张乱七八糟的学术溯源图,反复对比,来回查看。
殿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他眼中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
他想通了。
其一,所谓的“东林党”,至少在天启末年这个时间点上,是一个被政敌“定义”出来的党。
它有“名”,而无“实”。
魏忠贤为了打击异己,将所有反对他的、不肯依附他的人,都打上了这个标签,一网打尽。
这其中固然存在着一些以学术、地域、师友为纽带的小团体,但一个统一的、有明确纲领和组织的“东林党”,根本就不存在。
其二,籍贯的聚集效应,在这个时代,远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强大。
各省有各省的学术山头,有各省的利益诉求,甚至一省之内,都未必是铁板一块。
就如这南直隶,苏松、常州、徽州、淮北,彼此之间的矛盾,恐怕比他们跟山东、山西的矛盾还要大。
就拿他在浮本上看到“歙县丝绢案”来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徽州府,其内部各县都互有矛盾,更何况一整个南直隶呢?
这其实也很合理。
要知道后世的江苏都是散装的,更何况是交通、通信都无比落后的大明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