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状元文质策问答卷 第一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武状元文质策问答卷 第一问》 (第2/3页)

牵着鼻子走,我方却没能出其不意地突袭;

    我方被敌军主力压迫,却没能用疑兵来迷惑对方。

    如果不仔细判断形势,这些奇谋都可能失败。

    战场上的情况真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如果不能洞察变化的轨迹,分析利害的缘由,在敌我之间仔细权衡,又怎么能看清虚实,掌握全部情况呢?

    想当年,韩信在潍水用沙袋堵住上游,引诱龙且追击,等龙且的军队渡河到一半时,掘开沙袋,大水冲垮敌军,龙且兵败身死,这就是“佯败诱敌”的典范。

    光武帝的军队被王郎追击到滹沱河边,王霸声称河面已经结了坚冰,稳定了军心,汉军因此得以渡河,这就是“设诡坚心”的典范。

    兵法说“敌军渡河渡到一半时攻击最有利”,又说“可以用利益引诱敌人,但不要告诉他其中暗藏的危险”,韩信和王霸正是深得此道。

    可有些死板的人却说,万一沙袋提前破了,或者河冰最终没有冻结,那这两人不就是把自己的命送给敌人了吗?

    他们根本不知道,龙且为人剽悍轻敌,不听劝告,贪功冒进;

    而王郎的军队是新凑起来的,战斗力不强,士气不稳。

    况且,决水之约、阻水之计,韩信和王霸早已提前策划好了,做到了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曹操进攻东吴,战船连接千里,结果被黄盖一把火,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诈降乘懈”的典范。

    前秦的苻坚进攻东晋,自以为投下马鞭就能截断江流,结果被朱序在阵前一声大喊,谢玄在淝水大败秦军,这就是“因间夺气”的典范。

    兵法说“用火辅助攻击,效果显著”,又说“可以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周瑜和谢玄正是深得此道。

    可有些死板的人又说,如果黄盖那天没借到东风,如果朱序没有在阵前大喊,那这两个人的计策不就失败了吗?

    他们不知道,曹操当时忘了内部的忧患,远途征战,士兵水土不服;

    苻坚拒绝了苻融的劝谏,犯了轻敌等兵家大忌。

    双方主客形势早已天差地别,就算没有黄盖和朱序的计谋,东吴和东晋也可能获胜。

    正因为周瑜和谢玄谋划精审,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李愬雪夜袭蔡州,越过敌人的哨所,入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回纥入侵时,郭子仪卸下头盔去见敌军将领,兵不血刃就解除了威胁,这就是利用敌人的犹豫来争取时间。

    兵法说“走敌人预料不到的路,攻击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又说“敌人虽然众多,但可以让他们陷入混乱,从而失去战斗力”,李愬和郭子仪正是深得此道。

    如果有人说,攻破蔡州不是借了雨雪天气的便利,回纥不是终究会归顺,那这两个人岂不是性命堪忧?

    实际上,这是因为吴元济自恃城防坚固而防备松懈,又有李祐作为内应;

    而郭子仪一向威信服人,回纥各部族又长期没有统一号令。

    可以打就打,可以进就进,李愬和郭子仪谋划周全,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所以,战胜敌人不靠蛮力,用兵贵在出奇。

    而设计奇策,首先要靠智谋,洞察敌情,这样敌人就会被我的智谋所迷惑;

    巧妙运用兵法,敌人就会屈服于我的实力。

    否则,敌我双方都好生恶死,都想赢怕输,心态是相同的,为什么最终的胜败生死却有天壤之别呢?

    可见,武力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要让你的奇谋受困于常规,也不要让你的智谋被常规所伤害。

    在敌我双方那微妙的较量中,总有一些独到的心得是无法与外人道的,甚至胜利之后也无法向人解释清楚。

    所以,韩信敢于冒险,不觉得危险;王霸敢于“撒谎”,不觉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