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章 三点十七分没有焊枪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章 三点十七分没有焊枪声 (第2/3页)

度脱屑,伴局部色素沉着,初判为长期握焊枪所致。”但孙玉花在复核时加了一条手写批注:“灼伤形态不典型,碱性腐蚀可能性不能排除。”

    江临风立刻拨通她的电话。

    十分钟后,孙玉花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冷静而清晰:“我重新比对了组织切片。那处损伤有表层蛋白变性特征,符合短时接触高pH物质。焊枪不会造成这种反应。但‘快凝灰’会。”

    她顿了顿,语气沉了下来:“杨小满生前,很可能亲手搅拌过那桶水泥。”

    空气仿佛凝固了。

    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即将被杀害的人,为什么会帮凶手修补墙面?

    唯一的解释是——他认识对方,甚至可能是在对方请求下出手相助。

    而案发时间,也绝非报称的“凌晨三点左右”,而是更早,在他焊货架的时段内——两点至两点四十分之间。

    “所以焊枪声停止的时候,他已经遇害或失去行动能力。”江临风缓缓说道,“而三点十七分那段录音里的‘有人换班’,根本不是交接记录,是凶手在伪造现场时,自言自语提醒自己演好这出戏。”

    真相的轮廓开始浮现:凶手以修补墙体为由接近杨小满,借其协助完成作业,趁其不备行凶,随后伪造焊枪仍在工作的假象,并留下一段精心设计的录音,制造时间错位。

    但还有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听见焊枪停了?

    当天夜里,江临风和林川驱车重返案发现场。

    他们带了一台同型号老式焊机,在凌晨两点启动,持续工作四十分钟,再突然关闭。

    随后播放录音,模拟当年声环境。

    巷子两侧五户人家,他们逐一拜访。

    四位老人明确表示:“焊声一停,差不多就两点四十多了。”其中住在巷口的退休电工陈伯更是皱眉回忆:“那天凌晨三点多,我起夜,看见后窗底下有手电光晃,一晃一晃的,像在找东西。我还以为是查线路的,没多管。”

    江临风心头一震——原始笔录里,根本没有这条记录。

    他看着漆黑的后巷,仿佛看见那个穿着工装的身影蹲在墙根,用手电照着未干的水泥,低声自语:“焊枪……三点十七……有人换班……”

    那一刻,他明白,这不只是破案,是在替一个被时间吞没的人,重新找回他最后存在的证明。

    回到办公室,他将所有材料整理成册:声学测试记录、建材档案、尸检批注、证人陈述。

    每一页都沉默如铁,却又重若千钧。

    他把文件夹轻轻合上,封面上只写了一行字:

    《关于补正杨小满案时间线的紧急报告》

    窗外,天边已有微光。三点十七分,焊枪不该响。

    江临风站在邮筒前,晨风拂过空荡的街角,纸条边缘微微颤动,像一封来自幽暗深处的回信。

    他盯着那片夹在信纸间的福利院特制边角——浅灰底纹上印着细小的梅花图案,右下角还残留着半枚褪色的红色印章编号。

    这是佛山福利院1990年代中期使用的内部信笺,仅限职工与长期义工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