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章 听风的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章 听风的人 (第2/3页)

一位姓周的女士在自家店铺内摔倒,头部受伤,因其有语言障碍,无法清晰描述事发经过,警方初步判断为意外。

    杨小满伸出手指,轻轻点在报道上,然后又指了指自己。

    江临风瞬间明白,报道里的周女士,就是他的母亲。

    他继续向后翻,一页手绘的草图赫然映入眼帘。

    那是小卖部的平面图,画得极为精细。

    柜台、货架、门窗的位置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最让江临风心头一震的是,图中那个本应立着的柜台,被画成了倾倒状,倒下的方向是朝着店铺内部,而不是顾客站立的外部。

    更重要的是,在柜台倒下的位置旁边,地面上被着重画出了几道平行的、断断续续的划痕,旁边用三个字注解:拖拽痕。

    这与他记忆中那份早已归档的卷宗记录截然相反。

    卷宗里写着,柜台是向外倒塌,现场无明显搏斗痕迹。

    一个简单的方向差异,一个被忽略的细节,瞬间将“意外摔倒”的结论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口。

    江临风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他猛地意识到,杨小满不仅仅是想让母亲未曾说出的话被听见,他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调查着一桩被全世界遗忘的罪案。

    这或许不是“十七案”的延伸,而是被遗漏的第十八起案件。

    一个被错误定性,从而完美隐匿在时间尘埃里的开端。

    “还有别的吗?”江临风的声音有些沙哑。

    杨小満点了点头,转身从箱子底翻出一盘用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老式录像带,上面贴着标签:清明桥供销社,1996。

    回到市局技术中心时,天已大亮。

    金小霜顶着两个黑眼圈,正在调试一台布满接线的古怪设备。

    “数字考古,”她灌了一大口咖啡,言简意赅地解释,“专门对付这种快要变成化石的磁带。”

    当江临风说明磁带的来历和重要性后,金小霜的表情严肃起来。

    她将磁带小心地送入修复设备,屏幕上先是满屏的雪花和刺耳的噪音。

    金小霜戴上耳机,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地操作着,一道道指令输入,频谱分析的窗口在屏幕上跳跃。

    她像一个顶级的拆弹专家,在纷乱的信号里,抽丝剥茧地寻找着那个有效频段。

    “磁头老化严重,信号衰减超过百分之九十,”她头也不抬地报告,“我试试频谱增强,把残存的动态影像帧强行拼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屏幕上的雪花渐渐凝聚成模糊的色块,色块又慢慢显现出轮廓。

    画面抖动得厉害,像一场发生在水底的梦。

    那是当年村口供销社的门口,一个固定的监控角度。

    画面里人来人往,快进播放下,如同一群模糊的影子。

    “停!”江临风突然喊道。

    金小霜精准地将画面定格。

    在供销社门口一晃而过的人影中,有一个男人显得格外突兀。

    他戴着一顶压得很低的鸭舌帽,看不清脸,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肩上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正匆匆离开。

    “放大他右肩的位置。”江临风的目光像钉子一样钉在屏幕上。

    金小霜依言操作,经过数次像素锐化和插值补偿,那个模糊的区域逐渐清晰起来。

    在那人右肩的外套上,赫然缝着一个颜色更深、针脚粗糙的三角形布料补丁。

    那补丁的形状极不规则,像一枚笨拙的勋章,烙印在陈旧的衣物上。

    “数据库比对。”江临风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

    金小霜立刻调出“十七案”的物证数据库,将补丁的图像输入进行模糊匹配。

    系统高速检索,几秒钟后,屏幕上弹出了一个匹配项,置信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二。

    来源:1996·珠城便利店劫杀案。

    物证编号:A-034。

    描述:于现场搏斗中撕脱的衣物残角,材质为深蓝色帆布,三角形。

    那起案件的凶手,至今在逃。

    常远达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他听完江临风的汇报,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沉默地看着窗外灰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