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谁在写名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章 谁在写名单 (第3/3页)

偏僻渔村,代号“庚午-5”。

    渔村里,海风腥咸。

    在一个老旧的广播喇叭下,他们真的捕捉到了那段微弱而固执的信号。

    经过处理,一段单调的女声循环播放着:“李阿水,潮退了,回家吃饭。”

    村里的老人告诉他们,李阿水是村里的渔民,一九九零年(庚午年)出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被认定为海上失踪。

    他的妻子不相信他死了,三十多年来,风雨无阻,每天都会在门口摆上一双干净的拖鞋,对着大海喊他回家。

    而那个广播,是十多年前一个自称是邮电局来维修线路的怪人帮忙装的,说是能让李阿水在海上也听到。

    钱凤仪敏锐地察觉到了线索。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暗中调取了当年李阿水失踪案的卷宗。

    卷宗里提到,当年负责出海搜救的,是一艘私人的渔船,船主姓王。

    顺着这条线索,钱凤仪很快查到,当年那个船主的儿子王强,如今已是市电力公司下属一家工程公司的项目负责人。

    而最关键的是,近期榕城周边多段被定义为“废弃线路”的“非标线路”拆除工程,正是由他的工程队负责。

    一个试图抹去吴守业留下的“声音坟墓”的人,与其中一座“坟墓”的“墓主”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绝非巧合。

    江临风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计划。

    他以咨询线路改造为由,拜访了王强的办公室。

    在王强热情地为他倒水时,江临风借势用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看似不经意地握住了办公室的黄铜门把手,将上面清晰的指纹拓印了下来。

    回到市局的物证中心,江临风第一时间将采集到的指纹与“庚午-5”号案,也就是李阿水失踪案现场——他失踪前停靠的船坞边一个废弃油桶上发现的烟盒上,提取到的那枚残缺指纹,进行了初步比对。

    系统发出“滴”的一声轻响,屏幕上,两枚指纹的特征点,吻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二。

    第一个缺口,被撕开了。

    深夜,物证中心灯火通明。

    江临风站在巨大的电子地图前,将十七起案件的案发地点一一标注上去。

    当最后一个红点亮起时,他整个人如遭电击般僵在原地。

    这十七个点,并非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榕城各处。

    如果将它们按案发时间的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它们竟构成了一个巨大而规整的螺旋!

    螺旋的线条从城市外围开始,一圈一圈,精准地向内收缩,而所有线条最终指向的中心,是位于城市东郊的一座废弃雷达站。

    他立刻调取了这座雷达站的卫星图和历史资料。

    资料显示,该雷达站曾为军用设施,直到一九九六年才正式移交地方管理。

    而在当年的移交记录中,有一行不起眼的备注:“部分技术档案及设备清单因交接仓促,存在遗失情况。”

    江临风翻开吴守业那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在“而风,从不替沉默者撒谎”这第四行字的下方,他拿起笔,用尽全身的力气,写下了第五行字:“原来名单本身,就是最后一个指纹。”

    窗外,夜风呼啸而起,吹得物证中心老旧的铁皮窗框嗡嗡作响,像是在回应一个即将被完全揭开的、横跨了三十多年的巨大闭环。

    江临风的目光重新投向屏幕上那份关于雷达站的简报,大脑飞速运转。

    档案遗失,设备清单……他需要看到最原始的记录,看到一九九六年移交时,那份哪怕是残缺的《资产清册》复印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