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焊枪下的证词 (第3/3页)
在案发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匆匆退租搬离,去向不明。
“头儿,还有个发现。”芳姐把一份病历档案放在江临风桌上,“我查了马三的家庭关系,他有个老母亲。我顺藤摸瓜,查到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当年的住院记录。1996年11月5日,也就是案发前两天,他母亲因为突发高血压紧急住院,需要一大笔钱。”
江临风迅速翻阅着病历,在缴费记录单的签名栏里,他看到了“马建军”三个字,旁边还留有一个清晰的指纹。
“比对一下这个指纹,”江临风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和当年南货店柜台下,烟头旁边提取到的那枚模糊掌纹。”
结果很快出来,吻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八。
铁证如山。
抓捕马三的过程异常顺利。
他在城郊的一家物流公司当装卸工,这些年过得潦倒不堪。
当江临风带着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没有反抗,只是浑身发抖,眼神里充满了预料之中的恐惧。
审讯室里,面对桌上摆着的账本残页照片和指纹比对报告,马三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了。
他涕泪横流地交代了所有事。
那天晚上,他母亲等着钱做手术,他走投无路,想起南货店的王老板平时还算好说话,就想去赊两箱啤酒,转手卖掉换点急钱。
没想到王老板那天晚上心情不好,不仅不肯赊账,还骂他是穷鬼,作势要拿起电话报警。
马三情急之下上前去抢电话,两人扭打起来,混乱中他用力一推,王老板的后脑勺正好撞在了柜台的硬角上,当场就没了声息。
他吓坏了,脑子一片空白。
为了掩盖真相,他慌乱地撬开抽屉,拿走了里面的钱,伪造成了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
他匆匆逃离,却把自己因为紧张而下意识抽了半截就扔掉的烟头,忘在了现场。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马三趴在桌上,哭得像个孩子,“我妈靠着那些钱多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去年才走。她……她到死都不知道,她儿子的手上沾过血……”
江临风没有当场宣布对他的拘捕。
他让芳姐整理好所有证据链,依法移交给检察院。
有些迟到了二十多年的正义,需要用最严谨的程序来完成。
傍晚,江临风带着杨小满登上了清明桥村后面的山岗。
夕阳的余晖洒在连绵的田野上,远处,城东广播站那高耸的信号塔像一个沉默的巨人。
“江队,”杨小满望着远方,轻声问,“我是不是应该……更早一点破译出那段摩斯码?”少年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责,仿佛那个尘封了二十多年的悲剧,与他的“迟到”有关。
江临风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深邃地看着那座铁塔:“你不是破译者,是见证者。有些真相,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要在天上飘很多年,直到有一天,风把线重新修好了,它才能被今天的人看到。”
夜风从山岗上掠过,吹动了两人的衣角。
杨小满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不知道的是,江临风的思绪早已飘远。
回到办公室后,江临风没有休息。
他将杨小满记录下的所有原始信号数据重新导入电脑,逐一进行降噪分析。
马三的案子虽然告破,但那个诡异的“电磁残留”现象本身,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
当他处理到另一段被杨小满标记为“无效杂波”的频段时,他的手指停在了键盘上。
在几乎无法分辨的背景噪音深处,经过数十次滤波和放大后,一个微弱却熟悉的节律再次浮现。
又是那种幽灵般的,断断续续的滴答声。
它不是孤例。
这些沉睡在废弃设备里的历史回响,仿佛不止一个。
江临风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意识到,那晚从老旧***里传来的,或许不是一个亡魂的低语,而是一整个时代的无声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