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7章 众所周知,老美做的PPT都被老中实现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457章 众所周知,老美做的PPT都被老中实现了 (第1/3页)

    景海朋穿着蓝色的舱内工作服把重达200公斤,边长1.1米的“太空工业一号”立方卫星放到了太空码头气闸舱的“载荷升降机”上,然后关紧舱门。

    当气闸舱的气压抽真空之后,它的外壁舱门打开,“载荷升降机”托着卫星离开舱内空间,暴露在太空环境中。

    (天宫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载荷转移机构图)

    当“载荷升降机”停稳之后,早已等待在门口的机械臂抓起固定卫星的轨道释放装置把“太空工业一号”立方卫星弹射了出去。

    至此,这颗使用了部分太空制造零件,然后由航天员在轨组装的卫星成功释放入轨。

    稍后卫星会自己改变轨道进入精确位置。

    看着被弹射出去的卫星,直播间的弹幕一片“666”。

    【帅啊!】

    【直接在太空造卫星,然后直接在太空释放,太牛了!】

    【还真有点科幻片的感觉】

    【确实,这要是往大了想,是不是可以在这种基础上造那种真正的太空飞船?】

    【那得用真正的太空船坞了吧,现在这些都是试验用的。】

    【是啊,现在造一颗这么小的卫星都费劲,95%的零件还需要从地面运上来……】

    虽然卫星不大,但意义却不小。

    太空制造的发展历程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

    当时是老苏和老美两家率先探索在太空环境下进行材料加工的可行性,早期聚焦微重力对材料特性的影响及大型桁架结构制造,但因技术限制多停留于地面研究。

    往后十多年时间,两家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之后就先后完成了电子束焊接试验,推动了空间焊接技术的发展,使得航天员在外太空修复航天器密封舱体成为可能。

    进入新世纪之后,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比如一四年的时候国际空间站首次部署3D打印机,完成了塑料零件在轨制造。

    二零年之后,激光增材等技术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老中在一六年开始加速发展太空制造技术,前两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在轨增材制造。

    并且在嫦娥五号带回了月壤,了解了月壤的基础结构之后已经开始用模拟材料做“月壤砖”的原位熔融验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