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0章 :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60章 :商 (第3/3页)

这种“重视”与放任自流不同,相反,商业的律法与税收是整个并州最为严苛的。

    不犯便万事皆安,一旦有犯,那等待商贾们的就是司法曹的铡刀。

    西市一角,炊烟袅袅,香气扑鼻。

    “老许饼铺”的招牌下,围满了等着买朝食的市民和务工者。

    店主许老汉手脚麻利地从炉膛里掏出一个个烤得金黄酥脆的胡饼,声音洪亮地吆喝着:“新出炉的胡饼!三文一个!一元五个!童叟无欺嘞!”

    一个穿着工坊短打的汉子挤过来,递过一张标有一元的粮票:“老许头,拿五个快点的!赶着去上工!”

    “好嘞!”许老汉接过钱,利落地包好五个饼递过去,顺手从摊子下摸出个小木牌,用炭笔在上面划了一道。

    “五小子,这月都在俺这买够三十个饼了,送你一个肉馅的!”

    这是张显制定的“诚信经营”和“簿记纳税”的一个缩影。

    每个商户都有类似的记录,每半月,市掾吏都会来核查营业额,按十税一的比例征收商税,这个税率在此时绝对算高,其他地方的商税超过百分之六便算重税,而在并州,商税之重已经达到了十分之一。

    但并州商业活动利润也相对丰厚,且治安极好,少有盘剥。

    许老汉对此并无太多怨言,用他的话来讲就是。

    “交税是应当应分!前将军修路架桥,派兵巡街,咱这生意做得安稳,不怕地痞流氓,也不怕官差勒索,交点税,心里踏实!比起以前在老家,孝敬里正胥吏的钱都不止这个数,还受气!”

    饼扑隔壁是一家不大的杂货铺,老板娘孙三娘正笑着送走一位买了针线布料的老主顾。

    她店里的货品琳琅满目,从并州工坊产的廉价但结实的铁针,剪刀,棉布,到来自南方的竹器,皮货。

    她柜台显眼处贴着一张盖着官印的纸,写着“货真价实,足斤足两”,旁边还挂着一把标准的市秤。

    正招呼着店里的生意,打包着客人要的商品,孙三娘对熟客感慨着。

    “以前卖东西,虽然也怕短了寸两客人找回来闹事,但也没太在乎。”

    “但现在不行喽,司法曹的吏爷隔三差五就会乔装来查,发现一次缺斤短两,罚钱罚得肉疼,三次就直接收摊滚蛋!这谁还敢短缺啊?现在大家都规矩做生意了,客人反而更放心了,麻烦事也少了不少!”

    那位熟客接过孙三娘递给他的包裹笑道:“你猜我为何听你说多重就多重?哈哈哈,难不成是我信你吗?”

    “我信得是市吏,还有司法曹!”

    说完,那人便拿起包裹走出了杂货铺,惹得孙三娘在后一阵笑骂。

    更远处,一家新开的“晋阳车行”门口更是热闹。

    几辆造型统一,比传统马车更大更结实的四轮马车正准备出发,车身上刷着统一的编号和“晋阳-离石”字样。

    这是官府鼓励成立的民间运输行,承接货运和客运,需缴纳一笔不菲的特许经营税和营业税,但同时也受官府保护,并享受官道优先使用权。

    车把式大声吆喝着目的地和发车时间,伙计忙着帮客人安置行李,收取费用。

    南来北往的客商,探亲的百姓,甚至还有几个背着书篓像是游学士子模样的人,都在此汇聚,一派繁忙景象。

    张显和张宁弃了马车,骑着马,缓缓穿过熙攘的市集。

    看着这生机勃勃,秩序井然的商业景象,张宁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

    这是在太平道教义中被视为“奸猾”“剥削”的行当,但在张显的管理下,却显得如此……有活力且必要。

    它提供了就业,流通了物资,方便了百姓,也源源不断地为并州输送着养料。

    “觉得很奇怪?”

    张显侧首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淡淡开口:“商业如同水流,堵不如疏,定好规矩,画好河道,它就能灌溉良田,滋养万物。

    若放任自流,则洪水滔天,若强行堵塞,则死水一潭,土地干涸,其实关键所在不在于商业本身,而在于规范与信任,商业说白了,就是相互信任交换物资的结果。”

    张宁若有所思。

    她越来越发现,治理一方,远比单纯的破坏和呐喊要复杂得多,也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而身边这个男人,似乎永远知道该在哪里树立规矩,又该在哪里放开闸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