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一百二十八章 最后一日 (第1/3页)
腊月十五,年终考,也是最后一次月课。
同时也是苏录在太平书院的最后一天了。
下一年他将同朱子和一起去泸州的鹤山书院读书。太平书院是鹤山书院的下院,山长本就可以推荐优秀的学生上去就读。
只是人非圣贤,孰能无私?大部分时间,当山长的是不愿把自己最好的学生送出去的,哪怕书院的上院也不成。
但朱琉偏偏这么干了,自然要被先生们痛骂。不过他反正要提桶跑路了,爱骂就骂去吧……
要是没考中,又灰溜溜回来怎么办?到时候再说吧!
不过这个决定对苏录是有利的,张先生也支持他去泸州,于是苏录就答应了。
所以今天这场考试,将是他在太平书院的最后一考了……
~~
开考的云板声将苏录从离愁别绪中拉回,他把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了试卷上,以一种近似虔诚的心态,开始一笔一划答卷。
做完了贴经墨义,苏录翻到了重头戏——制艺。
这次的题目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此句出自《大学》开篇第三段,张先生第一堂课就讲过。山长出这道题,也算是回归起点了,更是对这一年的总结。
看来临别之际,山长也感性起来,不再作妖了。
但苏录审题发现,这道题的水平可不低。首先它是一道承上截下题,既要承接前文的义理……朱熹认为,这一段是对开篇两段话的总结;又要体现所截取的后两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未显之义’。
而且朱注还发挥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在先,末终所后。’
又曰:‘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相对,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始终。’
所以看似普通的八个字,被赋予了这许多的意蕴。学生制艺时,不仅需要在短短几百字之内,把这些知识点照顾到,还要将其捏合为一篇理气贯通的文章,难度着实不小。
最后,经过一整年的学习,学生不该只停留在刚开学时看山是山的地步——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大学》时,是无法明其真意的,非得等到学完了《中庸》再回顾时,才能体会出圣人的微言大义。
所以文章不能像当初那样浮于表面,而要深入浅出,阐明更高深的道理!
如果不能审出这三层要求,并一一完成,文章写得再花团锦簇,也不合格。因此这算一道压轴的综合题了,作为学年的总结确实不偏不倚,正正好好……
一番构思修改后,苏录换一只状态最好的毛笔,一丝不苟地誊抄在答题纸上。
誊抄完毕,仔细检查无误后,苏录搁下笔,轻吁口气,抬头望着书斋内。
从他坐的位置,不用转头便可将全班同窗一收眼底。
开学时除他之外有十九人,现在还有十五人。下半年,山长又出了两次作妖的题目,所以又有两位同窗提前离开了。
现在,也到了自己离开的时候了。
苏录心中涌起了强烈的不舍,张先生、众同窗,还有这间讲堂,都给他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回忆……
能考进这间书院,真好。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