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三 知县撞大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三 知县撞大运 (第2/3页)

大降低蒙童识字的难度了!这样岂不是……

    他和自己的尤幕友对视了一眼,都明白两人想到一块去了,这套注音方案简直是天降富贵啊!

    ~~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好在并不复杂。

    大明开国后广立社学,延请师儒教授民间子弟本朝律令、孔孟之道、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作为拔除元朝遗毒,恢复汉家文明的重要手段。

    在执行力超强的洪武年间,社学曾多到五十户一间的地步。但随着财政危机加剧,不肖子孙负担不起如此庞大的开支,社学渐渐不复盛况。

    不过朝廷依然希望能重振社学,恢复洪武时的盛况。成化元年,宪宗皇帝令各省提学及府县官,对社学进行扶持和监督。甚至一度规定,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

    虽然这项政策很快便无疾而终,但朝廷对振作社学,教化百姓的渴望可见一斑!

    本朝的弘治皇帝同样三番五次下旨关心社学。就在今年年初,朝廷再次明令各府州县按规定补设社学,并规定民间幼童年龄在十五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

    算是大明版的义务教育了……

    而且不只是皇帝热心,刘李谢三位宰辅大学士也很重视这次‘社学再兴’,并广谕州县,会将其完成情况记入官员考核!

    这时候要是能干出点名堂来,很容易就会被朝廷当做典型,得到提拔的!

    但在今天之前,卢昭业只能做做梦而已。合江穷,大半百姓又住在大山里,上哪去广立社学,延请先生教书去?

    当然合江的读书人还是不少的,要是咬咬牙搞搞政绩工程,给各镇乃至各村配上个先生,一年半载也能顶得住。

    可是他能想到的,朝廷早就想到了。不是说你把社学办起来就可以,还得‘卓有成效’才算数……

    怎么算卓有成效?学生至少要会背‘三百千’和《孝经》。这起码得识两三千字才行……

    社学的学生大都是野孩子,先生水平又一般,正常来讲,几年工夫都无法达标。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他当然也可以吹牛了,但负责考核州县的巡按御史,给他评定卓异之前,一定会来合江亲自检查的。到时候露了馅,别说升官了,乌纱都给他摘了。

    但有了这套‘《洪武正韵》注音方案’就不一样了,可以短时间内教会蒙童们足够的字数,让县里轻易达到甚至超过卓异的考核标准!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卢知县激动到小鹿乱撞,跟尤幕友不停眉来眼去了。

    其实张先生也正是从书院的邸抄中,看到了这道广立社学的圣旨,才会着急催促苏录,一定要赶在卢知县按临前,把注音方案搞定的……

    ~~

    这下在卢知县的眼里,苏录的含金量就大不相同了。

    原先是想通过种种手段,把他包装成神童,利用他在上峰面前露脸。

    现在是要靠他这个货真价实的神童,来打造实实在在的政绩了……

    这里头的区别可就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