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第一次大考 (第2/3页)
第一场结束后,学生们稍事休息,紧接着开始第二场制艺。就一道题,要求不超过五百字。考试时间却加长到一个时辰,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苏录拿到题目一看,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
从内容上这是一道小题。从格式上叫双扇题,意思是两句并立,作文时自然也要两头兼顾,是一种很典型的题型。毕竟刚开学俩月,肯定得先收着点,不会在出题上作妖。
但以某山长的尿性,不作妖是不可能的。这题难在这两句本身,非常不好把握……
难点不在句读,在大明朝,没有第二种句读。事实上,在梁启超之前,都没有,也不能有……
难点是对这两句的注解。自汉唐至今,先儒便众说纷纭,大体可分为两种,‘愚民’说和‘民愚’说,前者解作‘愚弄民众’,后者解作‘民众愚昧’。
既然是写八股文,自然是以《论语集注》为准,苏录回忆朱子曰:‘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意思是‘百姓能够被引导,去遵循那些本就合乎道理的必然准则。却不能让百姓明白,这些道理背后的深层原因。’
朱熹还引用了程子‘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解释了‘使由、使知’两句,强调了民愚说,而批评了愚民说。
学子往往会陷于这两种说法之间,虽然一定以朱子的民愚说开头,但写着写着就会滑向愚民说,从而与朱注相悖。
但用苏录的申论写作法,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他先用‘题干拆解法’圈出题目的关键词,‘民、由之、知之’,明确必须围绕‘使民由之与知之的辩证关系’建立核心论点。
思索片刻,苏录决定以正破兼明破来破这道题。
他目前还没法将自己所思所想,直接用文言表达出来,只能先半文不白地打个草稿,于是破题曰:
‘民性有常,导之则归正途;明理实难,顺之乃得安治。’
破题之后就顺理成章了,苏录又半文半白作承题曰:
‘夫民之日常,多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圣人以道导民,非不愿其知也,盖知之不易。使由之不使知之,反而更易教化成功。’
接下来是起讲。苏录按照‘主题’加‘圣贤角度’,抛出总论点:
‘百姓遵循天性,不逾常规,实常理也。以政令刑罚约束,民可免罪却不会有羞耻心;以德礼规范引导,百姓才会懂得羞耻而能自我约束。此非导民正道乎?盖因明理实难,民智愚有别,圣人不以深理强求,惟以道引之。’
至此‘冒子’部分结束。接下来便是八股论证部分,首先‘起股’,从‘是什么’切入——
‘行善福泽自生,行不善祸乱必起。故民之向善,如川赴壑,昼夜不息,故可导之以正道;
在上者循其常则,使民不惑即可,不必求其尽知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之精义,非上智莫能洞悉,是不必强其知也。’
然后是‘中股’,从‘为什么’深化——
‘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遇风则偃。风过草动,非草识风,由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