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0章 京师乱局,卢象升受命剿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260章 京师乱局,卢象升受命剿匪 (第1/3页)

    十月深秋,蜀王朱至澍的求援奏章,终于穿越千山万水,送抵了京师。

    可这封十万火急的奏报,却一头陷进了京师朝堂的泥潭里。

    崇祯七年,温体仁踩着周延儒的“尸骸”如愿登顶,成了大明帝国名义上的二把手。

    可这位首辅的心思,九成九都用在揣摩圣意和铲除异己上。

    温体仁不久前才借御史高捷等人之手扳倒了周延儒,此刻又想故技重施,扳倒另一位和他不对付的内阁同僚吴宗达。

    朝堂之上,党争的阴云密布,吵吵嚷嚷如同菜市口,哪有半分心思去管千里之外的烽火狼烟?

    就在这乌烟瘴气之中,户部尚书侯恂顶着巨大的压力,抛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方略:

    “启奏陛下!”

    “川省糜烂,贼酋江瀚已成燎原之势,非雷霆手段不可平息!”

    “臣请调五省总督洪承畴,率麾下秦军劲旅出汉中,兵发川北!”

    “再请勋阳巡抚卢象升,整合湖广、河南精锐,溯江而上,强攻夔门!”

    “两路大军共计十万,东西对进,必能犁庭扫穴,将江瀚贼众绞杀于蜀地!”

    可侯恂的奏折呈上去没多久,整个朝堂就炸开了锅,到处都是反对之声。

    十万大军?!

    侯恂这厮身为户部尚书,难道不知道国库早已难以为继?

    库房空得都能溜耗子了,哪来的钱粮凑够十万大军?!

    陕西、河南、湖广,哪一处不是嗷嗷待哺?

    大明财政早已千疮百孔,维持现有几处战场已是捉襟见肘,如果再开四川战场,无异于雪上加霜。

    洪亨九在陕西三边正与蒙古察哈尔部对峙,卢建斗在湖广弹压流寇,尚左支右绌。

    要是再抽走精兵入川,陕、豫、楚空虚,流寇蒙鞑势必复起,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再者,十万大军想要入川何其艰难?

    如今马政废弛,就连对付中原那帮贼骑都力有不逮,哪来多余畜力入川进剿

    现在的京师朝堂已经沦为了一个怪圈,每当问题出现时,没几个人能站出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可一旦真要有人提出方案的时候,质疑之声就从四面八方传了出来。

    还好侯恂正值壮年,要是换个年长点的官员,说不定能被气得一病不起。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的时候,辽东的监军太监高起潜得知消息,给崇祯皇帝献上了一策。

    “朝堂诸公心系国事,老奴感佩。”

    “既然国库一时周转艰难,何不号召在京百官,捐出数月俸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用这捐来的俸银购买战马,以充军需,岂不是臣子为君父分忧的忠义之举?”

    高起潜的奏疏一出,整个京师朝堂瞬间安静了下来,生怕皇帝把算盘打到自己头上。

    就在这百马齐喑的时候,首辅温体仁却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政治妙用,率先站出来力挺此议。

    “为国分忧,正是臣子本分!”

    “臣温体仁,愿首捐俸禄三月,以为天下表率!”

    “恳请陛下恩准,号召在京文武,共襄义举!”

    金銮殿上,温体仁振臂一呼,把自己塑造成了忠君爱国的急先锋。

    此话一出,周围的同僚看着温体仁牙根儿直痒痒:

    “狗东西,就属你清高是吧?!”

    “你当上了首辅当然不缺俸禄,咱们其他人怎么办?”

    可这正是温体仁想要的结果。

    他率先响应号召,首先就是投皇帝所好。

    朱由检最恨大臣奢靡,时常以节俭自诩。

    温体仁这出捐俸大戏,简直是演到了皇帝心坎里,完美贴合了他心中“清廉忠臣”的模板。

    再者,温体仁也需要找个由头,把自己摘出来。

    眼下大明各地烽烟四起,民怨沸腾,他温首辅对此责无旁贷。

    现在抛出“捐俸”这个冠冕堂皇的议题,瞬间就把朝野的炮火从“为何剿匪不利”引向了“到底捐不捐,该捐多少”上,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无能与失职。

    而最后,他更是将捐俸一事与忠君爱国捆绑在了一起,借此打压异己。

    谁要是不捐,或是捐少了,就是不忠不义之辈,自然要剔除朝堂。

    比如工部右侍郎刘宗周,面对温体仁的无耻行径,实在看不过眼,愤然上疏痛斥:

    “首辅沽名钓誉,此议乃剜肉补疮,绝非治国安邦之道!”

    可上疏的结果就是,温体仁指使其党羽,弹劾刘宗周“心怀怨望,诽谤朝政”。

    一番凌厉操作,这位清流转眼就被排挤出朝堂,彻底噤声。

    至此,明眼人也终于看出来了,皇帝在背后给温体仁撑腰呢,要不然他哪敢胆子这么大。

    而他们猜得也没错,当朱由检收到高起潜的奏折时,确实狠狠地心动了。

    在京的官员不下千余人,要是每人都能出点银子,想必军费就有着落了。

    可现实却狠狠地抽了朱由检一耳光。

    对于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小吏来说,大明那点可怜的俸禄,就连养家糊口都勉强,哪里还有余粮捐出来?

    而对于位高权重的部堂级官员来说,真正有油水的差事,都是见不得光的。

    让这群习惯了中饱私囊的硕鼠,把自己贪赃枉法得来的财产捐出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要他们忠君爱国可以,但掏银子不行。

    于是,朝堂里的各级官员不约而同地开始哭起了穷。

    “启奏陛下,臣.臣家徒四壁,老母沉疴在床,汤药无继,实在有心无力”

    “微臣俸薄,一家五口嗷嗷待哺,实在是捉襟见肘.”

    当然了,其中也不乏一些“慷慨解囊”之辈,

    “为国分忧,臣万死不辞!”

    “这是臣节衣缩食省下的纹银二百两!虽然杯水车薪,亦是臣一片赤诚!”

    哭穷的,装病的,抹眼泪的,还有掏出点散碎银子糊弄事儿的.

    最终筹集到的银子,别说充作军需了,就连买几十头拉车的驽马都够呛!

    这场由高起潜点火、温体仁煽风的政治闹剧,虽然开场锣鼓敲得震天响,可最终却在满朝文武心照不宣的抵制和哭穷声中,灰溜溜地落幕,不了了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